迎春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覆盖在栏杆上的柔弱绿色枝条在生长,带着雪花的寒气采摘嫩黄色的花朵。迎来春天的到来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与百花千卉一起散发出芬芳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覆阑:覆盖在栏杆上的植物。
2. 纤弱:纤细而柔弱。
3. 绿条:绿色的枝条。
4. 带雪:带着雪花。
5. 冲寒:冒着寒冷。
6. 嫩黄:指花朵初开时的黄色。
7. 迎得:迎接到来。
8. 自足:满足自己的需求。
9. 百花千卉:指各种各样的花卉。
去完善
赏析
《迎春》是宋代诗人韩琦描绘初春景象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覆阑纤弱绿条长”,诗人通过“覆阑”和“绿条长”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来临前,枝条在寒冷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景象。这里的“绿条长”不仅指柳枝,还寓含着春天即将来临的信息。
第二句“带雪冲寒折嫩黄”,进一步描绘了初春的景色。诗句中的“带雪”和“冲寒”表达了寒冷的冬日尚未完全离去,而春的气息已经悄悄到来的景象。同时,“折嫩黄”则表现了新生的嫩芽在这个季节里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句“迎得春来非自足”,诗人通过对春天的赞美,表明春天并非自然界的自给自足,而是需要人们的关注和爱护。这里的“非自足”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离不开人的努力和付出。
最后一句“百花千卉共芬芳”,则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期望在春天的美好环境中,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共同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琦的这首《迎春》,是在宋朝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所创作。这一年是韩琦担任右司谏的一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官职,如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等,并在边疆地区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在朝廷中却屡遭排挤,这使得他对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
嘉祐二年,正值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之时,韩琦在迎春之际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迎春》。诗中以梅、柳、莺、雁等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官场纷争的不满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这一时期,宋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官僚腐败、政治腐朽的问题。韩琦作为一位正直的政治家,对此深感忧虑,这也使得他的诗篇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