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薄
茅簷供倚薄,藜杖费扶携。
天入平芜濶,山含宿霭低。
树声风便旋,野色晚凄迷。
容易营生事,秋田稻欲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茅屋的屋檐太薄无法依靠,破旧的藜木手杖也需要扶持才能行走。远望一片开阔的原野,而高山却隐藏在低矮的云雾之中。风吹过树叶发出声响,傍晚的田野景色显得格外凄凉迷人。这些易得的生计之事,稻田里的稻谷在秋天就要丰收了。
去完善
释义
1. "倚薄":指倚靠在贫寒的房屋前。
2. "茅簷":指用茅草搭建的屋檐,此处借指贫苦人家。
3. "藜杖":藜茎做成的拐杖,这里用来形容贫困的生活。
4. "平芜":平旷的原野。
5. "宿霭":宿留的云气。
6. "便旋":随风回旋。
7. "凄迷":迷茫而凄凉的样子。
8. "秋田稻欲齐":秋天的稻田将要成熟。
去完善
赏析
《倚薄》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一首描绘农村风光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田园景色的细致观察,巧妙地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宁静、恬美的乡村画卷。
“茅簷供倚薄,藜杖费扶携。”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诗人依靠在茅屋檐下,手中的藜杖需要扶持。这里既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也暗示出他的年老体弱。
“天入平芜濶,山含宿霭低。”接下来,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平原相接,远山则被夜雾笼罩。此处意境深远,引人遐想。
“树声风便旋,野色晚凄迷。”树木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声响;傍晚时分,田野间弥漫着凄迷的景色。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听觉和视觉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两句:“容易营生事,秋田稻欲齐。”诗人以农民的视角,描述秋天稻田即将丰收的景象。这不仅仅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力的颂扬。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于生活乐趣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倚薄》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47年左右,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黄公度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直到宋高宗绍兴年间,他才终于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官场上,他因为直言不讳,多次触怒权贵,导致仕途受阻。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名利所动。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然而,北方的金国势力日益壮大,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以抵御金国的侵略。这些时代背景无疑对黄公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倚薄》这首诗歌是在南宋时期黄公度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感慨,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