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间即事
花枝已尽鶑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儿已经凋谢,黄莺也将老去,桑叶逐渐稀疏,蚕儿即将进入休眠期。
这是梅雨季节,天气半晴半阴,而麦秋之时,气温忽冷忽热。
在这乡村的小店买酒,谁又能挑选出美酒呢?在驿馆的墙壁上题诗,不过都是一时的兴致所致。
心境平和,无欲无求,就像穿着粗陋的毛皮衣、吃着粗糙食物的地仙一样逍遥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花枝:花朵或枝条。这里指花朵凋零。
2. 已尽:已经凋谢完毕。
3. 鶑:即黄莺鸟。
4. 老:形容黄莺鸟年老的状况。
5. 桑叶:桑树的叶子,可用来养蚕。
6. 渐稀:逐渐稀疏。
7. 蚕欲眠:蚕准备进入休眠状态,即将作茧自缚。
8. 半湿半晴:天气时阴时晴。
9. 梅雨道:梅子成熟的季节,江南地区会出现持续阴雨的天气现象,称为梅雨。
10. 乍寒乍暖:温度变化无常。
11. 麦秋天:小麦收获的季节,此时天气变化较大,故称麦天。
12. 村垆:乡村酒店。
13. 沽酒:买酒。
14. 谁能择:表示没有选择余地。
15. 邮壁:驿站的墙壁。
16. 题诗:在墙壁上写诗。
17. 尽偶然:完全出于偶然。
18. 方寸:形容内心。
19. 怡怡:舒适愉悦的样子。
20. 无一事:没有烦恼。
21. 粗裘粝食:简朴的生活。
22. 地行僊:喻指生活简单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间即事》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距离靖康之耻(1127年)已经过去40年,但南宋仍然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福建莆田人。他曾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国子监司业等职。这首诗是他任秘书省正字时,在赴任途中创作的。
在这段时间里,黄公度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因为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但由于官场腐败,他在任期间屡遭排挤。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环境复杂。一方面,南宋政权在金国的压力下求和;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黄公度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综上所述,《道间即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了黄公度的个人经历、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诗人在这些背景下的心境。这些都为这首诗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