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悼浦江吴县令清翁
曾于诗里识清名,几夜吟看婺女星。
番令宅前花未盛,延陵墓上草先青。
灯摇残月佳人哭,碑立斜阳御史铭。
一纸哀歌和泪寄,山高水远树冥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在诗歌中认识你的清白名声,曾几夜吟诵看着那婺女星。
你们家门前花儿还没有盛开,延陵的墓地上的草儿却早已绿了。
灯火摇曳着残月,佳人在哭泣,墓碑在夕阳下耸立,上面有御史的铭文。
这一纸充满哀伤的诗歌和着泪水寄出,山高远水悠长,树木在夜色中显得幽深。
去完善
释义
1. 连文凤:南宋文人,生卒年不详,字百正,号应山,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2. 浦江:位于浙江省中部,现属于金华市管辖。
3. 吴县令:即吴清翁,曾任浦江县县令。
4. 婺女星:指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的星江,这里是诗人与吴清翁相识之地。
5. 番令宅:指的是吴清翁的故居。
6. 延陵:这里指的是江苏常州一带的古地名。
7. 御史铭:指吴清翁曾任监察御史一职,墓碑上有此记载。
8. 树冥冥:形容树木茂盛,掩盖了远方的道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悼浦江吴县令清翁”,讲述了诗人与吴县令的交往以及对其去世的悼念之情。首联以诗中相识清翁的名字开篇,通过“婺女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颔联通过描绘番令宅前的花开花落及延陵墓上的青草生长,暗喻时光的流转,突出了生命的无常。颈联用“灯摇残月佳人哭”和“碑立斜阳御史铭”两个场景,形象地描绘了悲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得知友人离世后的哀痛之情。尾联借“山高水远树冥冥”表达诗人与友人相隔甚远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生前贡献的敬仰之意。整首诗情感真挚,以景托情,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悼浦江吴县令清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279年前后。这个时期,连文凤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原本是一个有志于仕的文人,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他未能在官场有所作为。他的朋友、时任浦江吴县令的清翁也因战乱和朝廷腐败而离世,这让连文凤倍感悲痛。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宋元交替阶段,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一方面,金兵南侵,对南宋政权造成了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元朝势力逐渐崛起,开始对中原地区展开征服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投身抗金、抗元的斗争,但更多的是像连文凤这样因时局所迫而无法施展抱负的文人。他们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连文凤在诗中对清翁的哀悼,既是对朋友的怀念,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他以哀伤的情感表达了对清翁离世的悲痛,同时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他对时代悲剧的深刻反思。这首诗成为了连文凤这一时期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宋元交替时期社会现实的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