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书景
狼藉残梅满地香,游蜂终日趁晴忙。
芳堤细草鳞鳞绿,深院垂杨袅袅黄。
暖雾未消山失木,春风无力晓侵裳。
眼看景物关情甚,亟把诗吟送一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地都是杂乱无章的梅花,蜜蜂整天都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忙碌着。在芳草铺满的小径上,翠绿的草儿层层叠叠,宛如鱼鳞般;深宅大院里,杨柳垂落,黄绿相间,摇曳生姿。温暖的雾气还未消散,群山中的树木若隐若现;春风轻柔,拂晓时轻轻吹动着衣裳。眼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不禁涌现出深深的情感,赶快拿起诗词来抒发情怀,敬上一杯美酒。
去完善
释义
1. 狼藉:形容散乱、破败的样子。这里指梅花凋谢后的景象。
2. 游蜂:蜜蜂。这里指在花间采蜜的蜜蜂。
3. 趁晴忙:趁着晴天忙碌采蜜。
4. 芳堤:长满花草的河堤。
5. 鳞鳞绿:形容草叶绿油油的景象。
6. 深院:幽深的院落。
7. 垂杨:低垂的柳树枝。
8. 袅袅黄:形容柳絮飘荡的景象。
9. 暖雾:春天湿气浓重的雾气。
10. 未消:尚未消散。
11. 山失木:山上树木被雾气遮掩。
12. 春风无力:形容春天的风柔和舒缓。
13. 晓侵裳:清晨的雾气逐渐渗透衣裳。
14. 眼看景物:观察周围的景色。
15. 关情甚:引起深深的情感共鸣。
16. 亟:立刻、马上。
17. 一觞:一杯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日的景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句“狼藉残梅满地香”,以“狼藉”来形容梅花凋谢后的景象,突出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无常。而“满地香”则表现了残梅凋零却仍然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彰显了生命的韧性。
次句“游蜂终日趁晴忙”形象地描绘了蜜蜂在晴天里忙碌采蜜的场景。作者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展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接下来的两句:“芳堤细草鳞鳞绿,深院垂杨袅袅黄”,分别描绘了河岸上草地的绿意和院子里杨柳的嫩黄色。这些诗句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春天的色彩,为诗歌增色不少。
接下来,诗人写道:“暖雾未消山失木,春风无力晓侵裳。”这句表现了春天清晨的朦胧之美,雾气尚未消散,山间的树木若隐若现,春风拂面,微凉的感觉渐渐侵入衣裳。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体悟,以及对美好时光珍惜的心情。
最后两句:“眼看景物关情甚,亟把诗吟送一觞。”抒发了诗人面对美好的春日景致时情感的波动,他以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整首诗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春天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书景》是南宋诗人陈宗远的一首描绘春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即公元116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中原沦陷于金国,但民间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对繁荣。
在陈宗远的创作人生际遇中,他曾担任官职,但由于南宋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他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以诗酒为伴。这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在这一时期,宋代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苏轼、辛弃疾等都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坛。这些人的作品对陈宗远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能够在诗歌中传达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