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村
野畦新雨过,蛙杂水溅溅。
风扫竹前地,月明柳外天。
人过惊犬吠,妇绩趁蚕眠。
舍北数声橹,夜归何处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野外经过新雨的洗礼,青蛙在水花四溅中嬉戏。
微风吹过竹林前的空地,月亮明亮照耀在柳树之外的天空。
行人走过引起狗的警觉狂吠,农妇趁机趁蚕眠的时候纺织。
宿舍北面传来几声船桨划动的声音,夜里归来的船只不知道从哪里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野畦:田野里的菜园子或农田。
2. 新雨:刚刚下过的雨。
3. 蛙杂水溅溅:青蛙在水边鸣叫的声音伴随着水花四溅的景象。
4. 风扫竹前地:风吹动着竹子,使地面变得干净。
5. 月明柳外天:明亮的月光洒在柳树外的天空中。
6. 人过惊犬吠:有人经过时,狗会因为惊吓而大叫。
7. 妇绩趁蚕眠:妇女们趁着蚕儿睡觉的时候去织布。
8. 舍北数声橹:从房屋北面传来了几声划船的桨声。
9. 夜归何处船:夜晚归来的船只不知道从哪里来。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野畦新雨过”起笔,描绘了田野雨后清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接着的“蛙杂水溅溅”则将视野集中在溪流中的青蛙和水花上,营造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接下来的“风扫竹前地,月明柳外天”,更是写出了夜宿山村时,清风扫过竹林,明月洒满柳岸的宜人夜景。那看似简单却又意境丰富的画面,使人心旷神怡。
诗人接着通过“人过惊犬吠,妇绩趁蚕眠”这两句诗描绘出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体现了农耕社会下村民劳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村民的关切之情。
最后,“舍北数声橹,夜归何处船”作为全诗的结尾,它既回应了开篇的田野风光,又展现了山村夜泊的场景,使得整首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村》是南宋诗人陈宗远的诗作,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这首诗描绘了乡村宁静美丽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和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很多文人墨客选择了隐居田园,逃避现实。陈宗远也不例外,他在这个特殊时期远离尘嚣,寄情山水,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境。他的诗词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宗远生活在南宋时期,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乡村依然保持着相对宁静的生活状态,这让诗人深感欣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宿村》一诗,通过描绘乡村的美丽夜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