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横远途中
蚕桑事已过,耕稼老农勤。
桥断荒村雨,山埋半岭云。
小松穿石出,野水落田分。
茅店倾醨酒,相看亦论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蚕桑之事已经结束,辛勤的农民又开始忙碌于耕作。
一座断裂的小桥隐没在荒凉的村庄细雨之中,半山的白云被山峦遮掩。
青青的小松破土而出,田野里的流水把田地分割得整整齐齐。
简陋的茅屋小店卖着浊酒,大家一边品尝美酒,一边相互交流讨论诗文。
去完善
释义
1. 过:经过。2. 横远:即“横道”,指交通要道。3. 蚕桑:指养蚕和采桑的事务。4. 耕稼:从事耕种。5. 老农:年老的农民。6. 勤:勤劳。7. 桥断荒村雨:形容荒村的桥残破不堪,连绵阴雨使得环境更显荒凉。8. 山埋半岭云:半山腰的云彩似乎被山峦掩埋住。9. 小松穿石出:意指小松树从石头缝里顽强地生长出来。10. 野水落田分:野外的水流流入田里分开流淌。11. 茅店:茅草搭建的小店。12. 倾:倒出。13. 醨酒:薄酒。14. 相看:互相看。15. 亦论文:也谈论文学之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劳作后的宁静画面。诗人以自然、生动的笔法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娓娓道来,展现了乡村的恬静与和谐。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虽然农民在繁忙的农耕生活中辛勤耕耘,但他们也能在短暂的休憩时光里享受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横远途中》是南宋诗人陈宗远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1279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南宋正面临着蒙古大军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诗人陈宗远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流亡者,他四处漂泊,寻求避难之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在南宋末年,蒙古大军横扫中原,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间。陈宗远也不例外,他在流亡途中写下了这首《过横远途中》。诗中的“横远”是指诗人行走在路上,经过了一个叫做“横远”的地方。在这里,诗人看到了战火后的荒凉景象,不禁心生感慨。
在诗中,陈宗远以“关山行路难”开篇,表达了自己在战乱时期的艰辛处境。接着,他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他以“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变”作为结语,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的悲哀。
总的来说,《过横远途中》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在这个时期,诗人陈宗远由于战争而流离失所,他通过描述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遭遇,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苦难与不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