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深
寺深幽寂寂,四月似秋天。
夜久听山雨,晚来添石泉。
断岩风啸木,疏竹鸟栖烟。
钟鼓林梢动,空堂已罢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深深,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四月的天气,仿佛初秋时节。
夜深了,听着山间的风雨声,不禁让人想起那流淌着的山石泉水。
风吹过断岩,发出呼啸之声,树木摇曳;稀疏的竹林间,鸟儿停歇在烟雾之中。
钟声、鼓声在树林间回荡,空荡的殿堂里禅意浓浓。
去完善
释义
1. 寺:这里指寺院。
2. 四月:农历四月,此时正值春夏之交。
3. 秋天:这里的“秋天”并非指真正的秋季,而是比喻环境宁静、清爽的氛围。
4. 幽寂寂:形容寺院内部的安静与寂静。
5. 山雨:山间的雨水,这里是描述夜晚山中下雨的景象。
6. 石泉:从岩石中涌出的泉水,这里用来形容清澈的泉水。
7. 断岩:断裂的岩石,这里是描述山间的自然景观。
8. 风啸木:风吹过树木发出的声响。
9. 疏竹:稀疏的竹子,这里是描述竹林的景象。
10. 鸟栖烟:鸟儿在烟雾中栖息,这里是描述清晨或黄昏时鸟儿的动态。
11. 钟鼓:佛教寺院的法器,用于报时和警醒。
12. 林梢:树林的顶部,这里是描述钟声回荡在山间林中的景象。
13. 空堂:指寺院内空置的大殿,这里是描述僧侣结束一天的禅修活动。
去完善
赏析
《寺深》一诗描绘了作者在古刹中所感受到的宁静和寂寥。首联“寺深幽寂寂,四月似秋天”点明了寺院的深邃与宁静,以及当时所营造出的如同秋天的氛围。颔联“夜久听山雨,晚来添石泉”则形象地描述了深夜山中细雨绵绵,泉水潺潺的景象,给人以无尽的静谧感。颈联“断岩风啸木,疏竹鸟栖烟”通过对风声、鸟鸣以及烟雾弥漫的环境描写,进一步营造了空灵飘渺的氛围。尾联“钟鼓林梢动,空堂已罢禅”则以钟声与鼓声收尾,既表达了寺院的庄重氛围,又揭示了出在这座深山古刹中,僧侣们早已结束了一天的禅修,这恰恰彰显了诗人对禅宗意境的独特感受。整首诗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超凡脱俗的宁静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寺深》是唐代诗人陈宗远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的唐朝,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陈宗远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员,由于官场风波而离职闲居。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篇,以此表达自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这首《寺深》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歌以寺庙为主题,通过对寺庙深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和谐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种创作风格和主题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唐朝文人墨客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