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
绿蔓如藤不用栽,淡青花遶竹篱开。
披衣向晓还堪爱,忽见蜻蜓带露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色的藤蔓犹如青藤一般自然生长,不需要特意去栽种。淡淡的蓝色花朵在竹篱周围盛开。早晨披着衣服出门,发现这些美景令人喜爱。突然间,看见蜻蜓带着露水翩翩飞来。
去完善
释义
《牵牛花》陈宗远:这首诗歌描写的是牵牛花的生长姿态和清晨的美丽景象。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绿蔓如藤:形容牵牛花的茎蔓如同青藤一样茂盛。
2. 淡青花:指牵牛花的花朵颜色淡雅,花瓣白中略带青色。
3. 遶:缠绕。
4.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5. 披衣向晓:清晨起床后披着衣服出门。
6. 还堪爱:仍然值得欣赏。
7. 忽见蜻蜓带露来:忽然看见蜻蜓在沾满露水的牵牛花上飞来飞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田园景象:清晨,诗人穿著衣服走向田埂,看见牵牛花在竹篱旁盛开,青翠的颜色点缀在绿叶之间,犹如蜻蜓低飞、含露微拂。诗中“绿蔓如藤不用栽”一句以绿色藤蔓的形象表现牵牛花的生命力,以及其不需人工种植的自然之美;“淡青花遶竹篱开”则描绘出这种美丽的花朵环绕在农家竹篱四周的场景。尾联“披衣向晓还堪爱,忽见蜻蜓带露来”则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触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与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而且也寓含着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牵牛花》是明代诗人陈宗远的一首描绘牵牛花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期,正值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际。
陈宗远作为一位江南地区的文人,在明初的文化环境中,他与许多文人一样,积极投入国家和民间的文艺活动。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科举制度逐渐恢复,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出路。
陈宗远在青年时期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使他认识到仕途并非唯一的成功之路,转而投身文学创作,广泛涉猎诗词、散文等各个领域。他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地方建设,写下不少反映百姓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诗篇。
明朝初年,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得到发展,市民文化日益繁荣,江南地区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此时的文人多喜爱观察自然、咏物抒怀,陈宗远也不例外。他通过对牵牛花的描绘,展现了其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