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传闻八月十四日唱名

标题包含
传闻八月十四日唱名
北斗三魁夜吐芒,竞传胪唱擢王扬。 遥知天上轮光满,先放人间桂籍芳。 失笑月乌空绕匝,那知云雁不成行。 姮娥留取十分好,万里清辉分外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方天空的三颗明亮的星星在夜间闪耀光芒,竞相传播选拔贤才的消息。人们远远地知道天上的月光璀璨圆满,它首先洒向人间照亮桂树的芳香。那些可笑的乌鸦们围绕着月亮飞翔,却没想到天上的大雁也无法排成队伍前行。嫦娥姐姐还是把美好的景色留着吧,万里的清辉已经足够照耀大地。
去完善
释义
1. 北斗:指北斗七星,在夜空排列如斗杓形状的七颗明亮的星星。 2. 三魁:这里指科举考试的前三名。魁即魁首,三魁即为前三名。 3. 吐芒:芒指光芒,吐芒就是绽放光芒。 4. 胪唱:唐代举人试毕,将录取者名册呈皇帝阅览后,举行的一种宣读仪式。 5. 王扬:这里可能指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对应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6. 轮光满:指满月时的月亮,亮光满溢。 7. 桂籍:古代科举考试中选之士的名册。 8. 芳:芳香,寓意美好。 9. 月乌:传说中住在月亮里的乌鸦。 10. 空绕匝:形容徒劳无功地绕着圈子。 11. 云雁:天上的大雁。 12. 成行:排成行列。 13.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仙女,居住在月亮中。 14. 清辉:清亮的月光。
去完善
赏析
《传闻八月十四日唱名》是宋代诗人陈宗远的一首咏史诗歌。诗中描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场景,通过对星象、月亮、鸿雁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首句“北斗三魁夜吐芒”,以北斗七星比喻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三名状元。其中“魁”是指首位,即第一名;“吐芒”形象地描绘出北斗七星在夜晚放射光芒的景象。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展现出状元的光彩夺目。 次句“竞传胪唱擢王扬”,进一步描绘了科举考试过程中的紧张气氛。其中“胪唱”是指公布名次;“擢”有选拔的意思;“王扬”则指状元。这句话表明,当状元产生时,众人争相传播这个喜讯,如同庆祝王者诞生一般热烈。 接下来两句“遥知天上轮光满,先放人间桂籍芳”,将视角转向天空。作者通过想象天上月圆的美景,与人间的科举荣耀相互呼应。这里的“桂籍”代指科举及第的名册,意指科举成功所带来的荣誉和地位。这一联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向往。 再下两句“失笑月乌空绕匝,那知云雁不成行”,则通过对比月亮周围的乌鸦与天空中的鸿雁,表达出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月乌绕匝象征那些为了功名而忙碌奔波的人,他们看似努力实则无用;而云雁不成行则暗示真正有才华的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 最后一句“姮娥留取十分好,万里清辉分外彰”,作者借嫦娥之口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期望:希望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为社会带来光明和进步。同时,“清辉分外彰”也寓意着这些优秀的人才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传闻八月十四日唱名》是南宋诗人陈宗远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74年,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当时元朝军队已经攻占了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危在旦夕。 陈宗远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百姓生活,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陈宗远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同一时间段内,中国正处于元朝统一南北的阶段。蒙古族首领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并在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民族融合和政权更迭,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陈宗远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