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
已是悲秋客,那堪送远人。
乱山残照惨,落叶晚风频。
去恨随帆远,回头转意亲。
明朝相忆处,鳞雁达情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已经是伤感的秋天,更无法忍受送别远去的人。
在凌乱的山影和夕阳下显得格外凄凉,树叶在晚风中纷纷飘落。
离别的怨恨随着帆船远去,回头看时又觉得亲近了许多。
明天互相思念的地方,书信可以传递我们真实的感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安仁楼:诗题中的“安仁楼”是诗人登楼抒怀的地方,具体地点未详。
2. 晚晴:傍晚时分天气转晴。
3. 默斋伯:诗人的朋友,字默斋。
4. 星江:长江的支流之一,源出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注入鄱阳湖。此处指默斋伯将要离去的地方。
5. 悲秋客:表示诗人在秋天时易产生悲伤的情感。
6. 那堪:即“不堪”,无法忍受的意思。
7. 乱山:形容群山起伏不定的样子。
8. 残照:夕阳的余晖。
9. 落叶:指树叶凋落,喻示秋天来临。
10. 频:频繁地。
11. 去恨:离去的遗憾之情。
12. 帆:船上的风帆。
13. 转头亲:指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14. 明朝:明天。
15. 鳞雁:代指书信。古代通讯不便,人们常以鱼雁传情,因此有“鱼书雁信”的说法。
16. 达情真:传达真挚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傍晚送别友人归乡的情景。诗人以“已是悲秋客,那堪送远人”开篇,抒发了自己的伤感情绪和对友人的离别之情。接下来的诗句“乱山残照惨,落叶晚风频”,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借助鳞雁传递真情的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是南宋著名诗人陈宗远所创作。此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晴朗的傍晚时分,站在安仁楼上目送朋友默斋伯返回星江的场景。诗歌充满了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感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陈宗远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陈宗远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生平事迹虽然不甚详实,但据一些历史记载,他曾担任过临安府学教授等职位,并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好。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友谊和团聚更为珍视,因此陈宗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深深感慨。
其次,要理解这首诗,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诗中的地名和历史背景。“安仁楼”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境内,是一个古代的名胜古迹,供游客登高望远,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而“星江”则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流经江西、浙江等地,这里可能是指默斋伯的家乡或者他要去的目的地。
综上所述,这首诗《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是在南宋时期,由陈宗远创作的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诗篇。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友谊和团聚尤为珍视,陈宗远以生动的笔触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