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兽
甬东有异兽,俗名讹曰歆。
其形类猴玃,或谓虎之精。
逐人求口食,咿哑小儿声。
满望乃谢去,不遂辄生嗔。
利爪捥人目,乌喙啄其身。
膏血尽且死,适意方欠伸。
行道足一迹,深山昼掩门。
众疑心是兽,何乃面如人。
不知椎剥吏,人面而兽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宁波地区有异样的生物,通俗称呼为“歆”。
它的外形像猴子,有时也被认为是虎的精华。
它追逐人类寻找食物,发出像小孩般咿呀的声音。
满足了愿望就离去,如果不满足就会生气。
用锋利的爪子抓破人的眼睛,用黑色的嘴巴攻击人的身体。
等到人血流尽将要死去的时候,它才会满意地伸展身体。
它在路上留下的足迹,让人们在白天也不敢进入深山。
大家都怀疑这是野兽,为何面貌却像人类。
却不知道有些官员,虽然有着人类的脸孔,内心却像野兽一样残忍。
去完善
释义
《异兽》:这是一首描述异兽的诗歌。诗人通过讲述异兽的形态和行为,揭示了异兽与人类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
1. 甬东: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2. 异兽:指不同寻常的动物。
3. 讹:错误地。
4. 歆: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5. 猴玃:即猴子和猿。
6. 谓:认为。
7. 精:精灵,妖怪。
8. 逐:追逐。
9. 口食:食物。
10. 咿哑:形容小孩子说话的声音。
11. 满望:满足愿望。
12. 遂:达到目的。
13. 嗔:生气。
14. 利爪:锋利的爪子。
15. 捥:同“剜”,挖取。
16. 乌喙:乌鸦的嘴。
17. 啄:用嘴夹住或叼住。
18. 膏血:油脂和血液。
19. 且:将要。
20. 适意:满足欲望。
21. 足一迹:留下足迹。
22. 深:深入。
23. 山:山林。
24. 昼:白天。
25. 掩门:关门。
26. 疑心:怀疑。
27. 乃:却。
28. 何:为什么。
29. 乃面如人:意思是这只异兽虽然长得像人,但实际上并不是人。
30. 不知:不知道。
31. 椎剥吏:比喻贪婪、残暴的人。
32. 人面而兽心:表面上是人,实际上是野兽的心肠。
去完善
赏析
《异兽》这首诗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官吏们的贪婪与凶残。作者以“异兽”为题,通过描述一种传说中的怪物,巧妙地隐喻了那些贪得无厌、面目狰狞的贪官污吏。诗歌中的“异兽”形象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现实生活中那些剥削百姓的恶吏;二是象征那些披着人皮的恶魔。诗人通过对“异兽”行为的描述,表达了民众对这些恶吏的愤怒和憎恨。同时,诗人也借“异兽”的面貌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看似正常、实则为害百姓的人。整首诗立意深远,寓意丰富,既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异兽》是宋朝诗人陈宗远的一首描绘奇幻异兽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金兵南侵,南宋王朝建立,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陈宗远作为一位文人,对世事有着深刻的洞察。他通过观察和想象,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异兽的作品,如《异兽》等。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他对奇异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和思考。
在这首诗中,陈宗远通过对异兽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他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应该保持警惕和敬畏之心。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被外部诱惑所蒙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