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怀古师归蜀
山落云阳外,去程寒接巴。
剑江连汉直,栈阁挂空斜。
听锡樵停斧,窥禅鸟立槎。
旧房春到晚,深径始开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隐在夕阳之外,通往巴蜀的道路寒冷漫长。
江水连绵,仿佛连接着中原和汉水,栈道悬挂在空中显得有些倾斜。
听到木鱼声,砍柴的樵夫暂停斧头,看到僧人静修,鸟儿立在船头。
老房子的春天来得晚,幽深的庭院里花儿终于绽放了。
去完善
释义
山:指三峡山。
云阳:今四川省云阳县。
去程:离去的行程。
巴:古巴国,位于今天的重庆、四川、贵州一带。
剑江:泛指川江。
汉: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栈阁:栈道楼阁,古代川陕之间由栈道串联的高处建筑。
挂空:悬空。
听锡:听闻禅师诵经。
樵停斧:樵夫暂停砍柴。
窥禅:观察禅修。
鸟立槎:飞鸟立于木排上。
旧房:久别的故居。
春到晚:春天即将结束。
深径:深邃的小路。
始开花:开始开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怀古师回四川的情景。首联“山落云阳外,去程寒接巴”描述了诗人目送怀古师离去的场景,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寒冷的旅程即将接近日暮时分。颔联“剑江连汉直,栈阁挂空斜”进一步刻画了蜀地的风光特色:江水滔滔,栈道曲折,显得既壮观又险峻。颈联“听锡樵停斧,窥禅鸟立槎”则表现了诗人与怀古师的禅意交流,他们在山中聆听木鱼声,观察鸟儿驻足,内心平静如水。尾联“旧房春到晚,深径始开花”则是展望了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希望和新生。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禅意的深刻领悟,表达了诗人对怀古师的深深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怀古师归蜀》是唐代诗人释行肇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
释行肇在这个时期生活困苦,多次流离失所。他曾在长安的兴善寺、凤翔府的天兴县等地求法修行,并在成都附近的德阳县居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他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疾苦。
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之中,国家政权岌岌可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场叛乱不仅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弱,还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首诗中,释行肇通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于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