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日游报国院小轩颇幽胜为名曰双清仍书此诗
千峰收宿雨,坐见空翠滴。
携筇出城隅,试此腰脚力。
竹阴穿窈窕,僧户扣岑寂。
小轩清樾底,磐礴聊自适。
闯然见幽禽,百啭深拔隙。
即此与晤歌,绝胜眼前客。
幽怀层冰结,屭赑不可释。
忽如散春风,回首无处觅。
天游失六凿,真观了千息。
乾坤鼎鼎中,指马坐可一。
不知双清老,何者为心迹。
持问跏趺人,首肯复面壁。
山烟明欲合,归舸兀深碧。
此心除溪月,炯炯谁复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间云雾渐渐消失,露出了青翠欲滴的美景。我拿着竹杖走到城郊的一角,尝试着自己的体力。穿过竹林的小径,敲响寂静的僧房。在幽静的院落里,找到一处安静的角落让自己身心愉悦。突然,一只幽深的鸟儿出现,它的声音婉转悠扬,仿佛穿透时空。这只鸟儿的歌声要比那些普通的客人动听得多。我的心中藏着冰封的情感,无法释怀。然而,当我回首寻找它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如同一阵春风,忽然消散在这美景之中。我在自然的美景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进入了无我的境界。在这广阔的世界里,一切的差别都不那么重要了。我不知道那清静的老者是否清楚自己的心意和足迹。我想问问那位安静打坐的人,但他只是点头继续面壁。山间飘渺的烟雾即将散去,我的船在深碧的水面上悠悠前行。除了水中的月亮,还有谁能了解我这明亮的心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千峰:众多的山峰。
2. 宿雨:隔夜的雨。
3. 空翠:青翠的山色。
4. 筇:竹杖,古人用以扶身行走。
5. 城隅:城墙的拐角处。
6. 窈窕:深远的样子。
7. 僧户:僧人的住房。
8. 岑寂:寂静,清静。
9. 小轩:小亭子。
10. 清樾:绿树成荫的地方。
11. 磐礴:安稳闲适的样子。
12. 闯然:突然出现的样子。
13. 幽禽:隐藏在树林中的鸟。
14. 百啭:指鸟叫声婉转多变。
15. 绝胜:远胜于。
16. 幽怀:隐秘的心情。
17. 层冰结:比喻心情郁结。
18. 屭赑:强大的样子。
19. 忽如:突然好像。
20. 六凿:佛教认为人的感官有六种,称“六根”,此处指尘世的杂念。
21. 真观:真实的观察,指对事物的真实理解。
22. 了千息:呼吸千次,形容时间短暂。
23. 乾坤:天地。
24. 鼎鼎:厚重的样子。
25. 指马:指出马的错误或荒谬之处。
26. 双清:指报国院的小轩。
27. 心迹: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行为。
28. 跏趺人:指静坐修行的僧人。
29. 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30. 山烟:山中云雾。
31. 归舸:返回的船只。
32. 兀深碧:深深地倒映着绿色的江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游览报国院时所见的美景及所感所想。开篇通过描写雨后天晴的山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接着描述了诗人带着手杖走出城隅,沿途欣赏竹阴、僧户等景物,表达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在诗人眼中,小轩位于绿树浓荫之中,周围环境清幽静谧,令人感到舒适自在。诗人观察到幽禽的鸣叫,认为这胜于与俗世人物的交往。此外,诗人还通过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展现了对美好风景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厌恶尘嚣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三月十日游报国院小轩颇幽胜为名曰双清仍书此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朱松在1146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他任江西南康知军,政绩显著。
在南宋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松却在报国院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三月的江南,春意盎然,花开花落,自然界的美景让人陶醉。朱松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游览了报国院的小轩,发现这里的景致格外清幽脱俗,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于是,他给这个轩命名为“双清”,并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中表达了朱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心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展示了朱松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