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山谷
大禹不到处,石壁谁凿开。
云端欲相搏,飞出白云来。
余沫乱飞雪,雄声敌春雷。
溯流涌百尺,银山陟崔嵬。
顾我虽逐客,解雨已春回。
嗟此天尽处,胡为乎来哉。
萱堂有垂白,蓬室纷提孩。
内外三百指,奔窜若为怀。
我疑云水间,亦有天下才。
何时日三锡,一振纪律颓。
羲和傥中天,六合无氛埃。
鼠壤与蚁穴,不风当自摧。
坐令陋巷中,依旧乐颜回。
亦能书夷狄,朝会叩天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禹未到达的地方,石壁又是谁凿开?
云端正要相搏时,飞来一片白云。
瀑布如飞雪般四散,响声足以匹敌春雷。
逆着水流攀登百尺,犹如在银山攀爬险峻。
尽管我被看作是闲人,但我能使春雨到来。
感叹在这世界的尽头,为何我要来到这里呢?
萱堂上有白发苍苍的老母,篷屋里有玩耍的孩子。
家中内外三百人,东奔西跑又该如何安放呢?
我怀疑在那云水之间,也有着如许天下的英才。
何时每日三次赠送我礼物,让我振奋起那已经颓废的纪律?
倘若太阳行在中天,天地四方都会没有尘埃。
鼠壤与蚁穴那般渺小的地方,即使没有风吹也会自行摧毁。
静静地坐在陋巷之中,仍然可以像颜回那样快乐。
也能够书写外族的文字,向朝廷请安。
去完善
释义
1. 大禹:中国远古的部落首领,著名水利专家。他治理洪水,划分疆土,奠定了华夏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大禹”。
2. 石壁谁凿开:此处可能指的是禹王石崖,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3. 云端欲相搏,飞出白云来:形容山谷中云朵翻涌的画面。
4. 余沫乱飞雪,雄声敌春雷:这两句描绘了瀑布飞溅和震耳欲聋的声音。
5. 溯流涌百尺,银山陟崔嵬:描述沿着山谷溪流逆流而上,攀登陡峭的山峰。
6. 顾我虽逐客,解雨已春回:诗人感慨自己流离失所,但还能在山谷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7. 嗟此天尽处,胡为乎来哉:诗人感叹在天的尽头,为何来到了这里。
8. 萱堂有垂白,蓬室纷提孩:描述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们。
9. 内外三百指,奔窜若为怀:计算家人一共有三百人,生活艰辛让他们四处奔走。
10. 我疑云水间,亦有天下才:诗人猜想在这深山幽谷之中,也有杰出的人才。
11. 日三锡:意指得到皇帝的恩赐。
12. 一振纪律颓:重新整顿败坏的风气。
13. 羲和傥中天,六合无氛埃:祈求太阳高悬,扫除世间的阴霾。
14. 鼠壤与蚁穴,不风当自摧:希望那些鼠目寸光之辈,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15. 陋巷中,依旧乐颜回:颜回是孔子弟子,安贫乐道,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品质。
16. 亦能书夷狄,朝会叩天阶:期望有一天能为国家献计献策,受到朝廷的重视。
去完善
赏析
《避地山谷》是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描绘山间景色、表达人生哲理的诗歌。全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山谷间的壮丽景观。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
首联“大禹不到处,石壁谁凿开”,用大禹治水的事迹比喻眼前的山谷景象。这里的大禹仿佛是一个英勇的凿石者,将原本坚硬的石壁凿开,为大自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这种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山谷景观的魅力。
颔联“云端欲相搏,飞出白云来”,描绘了山间的云雾翻腾、变幻莫测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拟人的手法,将云朵拟人化,使其具有了生命力。作者以云端的争斗为主题,表现出一种壮观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余沫乱飞雪,雄声敌春雷”,描述了山涧激流和春天雷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听觉冲击。这里的“余沫”和“雄声”形象地展示了山谷间声音的震撼力,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尾联“坐令陋巷中,依旧乐颜回”,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决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虽然身处困境,但诗人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心灵上的宁静与快乐。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也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份深刻的哲理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地山谷》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35年。邓肃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著名文人,曾担任过御史台属官等职务,因直言敢谏而闻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侵,山河破碎,邓肃在战乱中流亡至山谷地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金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导致北方大片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邓肃对此深感痛心,决定避地山谷,过隐逸生活。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