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萧溪耕者

标题包含
赠萧溪耕者
吾友黄君字泽之,家住萧溪之水湄。萧溪之水,分自沙湖来,东流入海,北汇于溪,盘旋绕屋如争驰。至正年间,如泽也,始谢仕,来居斯。便似庞公鹿门去,乃买溪上数亩之畬菑。泽也身着袯襫衣,手把耒与犁。日出东作不自贱,日入归息浑忘疲。健妇或饷食,稚子皆耘耔。嗟哉泽也虽劳劬,犹能不废诗与书。新凉郊墟短檠火,躬与儿辈皆孜孜。嗟哉泽也又孝且慈,一家伏役心和怡。西风禾黍秋离离,污邪满车不用祁。上足奉公赋,下足了其私。打门并无吏索米,载酒唯有人问奇。泽也或冠华阳巾,或着白接䍠。开口论今古,起坐皆礼仪。临流或作《秋水操》,登阜乃赋《归来辞》。不求县官荐,不愿刺史知。初非如变名之梅福,又非似洁身之长沮。但欲不素餐兮,效伐檀之君子。乐夫天命复奚疑,嗟哉泽也其如此。盖将终老于耕矣,世上碌碌嗟何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好友黄君,字泽之,家住在溪流之畔。这溪流源自沙湖,一路向东汇入大海,向北汇聚在溪流中,环绕着他的房屋犹如赛跑般急切。在元朝至正年间,他辞去了官职,来到这个地方居住。就像庞公离开鹿门一样,他在溪流边买了几亩田地。泽之身穿蓑衣,手握犁耙。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知疲倦。他的妻子有时给他送饭,孩子们都在田地里帮忙。虽然泽之辛劳不已,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诗词和书籍。在凉爽的夜晚,他和孩子们都孜孜不倦地学习。他既孝顺又慈爱,一家人在他的引导下和睦相处。秋风中,禾苗成熟,丰收在望。他用污邪装满一车,却从不求人。他把上面部分献给国家,下面部分留给自己。官吏不会上门讨要粮食,只有朋友会带着酒来找他谈论奇闻异事。泽之有时会戴上华阳巾,有时会穿上白色的短袍。他谈论古今,举止有礼。他会在河边练习《秋水操》,登上山丘朗诵《归来辞》。他不需要官府推荐,也不希望刺史知道他。他不是像变名的梅福那样逃避世俗,也不是像洁身自好的长沮那样避世隐居。他只是不想白白吃饭,效仿那些真诚的君子。泽之顺从天命,心中再无疑惑。他将终老于田园之中,世间的忙碌又有何意义呢!
去完善
释义
吾友黄君字泽之,家住萧溪之水湄:我的好友黄泽之居住在萧溪水边。 萧溪之水,分自沙湖来,东流入海,北汇于溪,盘旋绕屋如争驰:萧溪的水来自沙湖,向东流入大海,向北汇聚到溪流中,环绕房屋奔流不息。 至正年间,如泽也,始谢仕,来居斯:在至正年间,黄泽之放弃了做官,来到这里居住。 便似庞公鹿门去,乃买溪上数亩之畬菑:就像庞公隐居鹿门山一样,他在溪边购置了几亩土地耕种。 泽也身着袯襫衣,手把耒与犁:黄泽之一身农民的装束,手里拿着农具犁耙。 日出东作不自贱,日入归息浑忘疲:他每天早起劳作,晚上休息,虽然辛苦但是精神愉悦。 健妇或饷食,稚子皆耘耔:他的妻子可能给他送饭,孩子们都在田里劳作。 嗟哉泽也虽劳劬,犹能不废诗与书:尽管黄泽之非常勤劳,但他仍然没有荒废诗歌和文字的学习。 新凉郊墟短檠火,躬与儿辈皆孜孜:在新凉的夜晚,他和孩子们一起在灯火下努力学习。 嗟哉泽也又孝且慈,一家伏役心和怡:他既孝顺又慈爱,一家人共同劳作,内心和谐安宁。 西风禾黍秋离离,污邪满车不用祁:秋天西风吹过,禾黍丰收,污邪满车,无须担心粮食问题。 上足奉公赋,下足了其私:用一半的时间完成国家的税收,另一半时间用于自己的劳动。 打门并无吏索米,载酒唯有人问奇:没有人上门催税,只有人来拜访他的才华。 泽也或冠华阳巾,或着白接䍠:他时而头戴华阳巾,时而身着白接䍠,展现出隐逸之士的风范。 开口论今古,起坐皆礼仪:他与别人交谈时,谈论古今之事,行为举止都符合礼仪规范。 临流或作《秋水操》,登阜乃赋《归来辞》:他可能在河边演奏《秋水操》,登上山丘吟诵《归来辞》。 不求县官荐,不愿刺史知:他不追求得到县官的推荐,也不希望被刺史知道。 初非如变名之梅福,又非似洁身之长沮:他既不是像梅福那样改名换姓的人,也不是像长沮那样洁身自好的人。 但欲不素餐兮,效伐檀之君子:他只想不虚度光阴,效仿那些勤奋努力的人。 乐夫天命复奚疑,嗟哉泽也其如此:享受命运的安排,这就是黄泽之的生活态度。 盖将终老于耕矣,世上碌碌嗟何为:他打算在田野里度过一生,对于世间的忙碌无所作为感到悲哀。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友人萧溪耕者黄泽的田园生活的诗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黄泽这位耕者在田间劳作、与家人相处的生活场景。他以辛勤的劳动为乐,既能耕种田地,又能读写诗书,展现出一种淳朴而充实的人生境界。 诗中赞扬了黄泽的勤劳孝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态度。在田野间,他与家人和谐共处,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不受官吏的侵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恬静而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于“乐夫天命”的人生态度的认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黄泽这位耕者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人生。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萧溪耕者》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歌颂劳动人民的古诗,作者为唐代诗人张掞。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在这一年里,由于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掞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识分子,他创作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农民的艰苦生活和辛勤劳动,以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注。 在这一时期,张掞的人生际遇也不尽如人意。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会,也对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佩和对劳动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对战争和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懑。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原本繁荣的唐朝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生问题,探讨如何使国家重新恢复安定和繁荣。张掞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无疑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