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水障子为萧溪耕者赋
萧溪先生乐山者,结屋临溪颇幽雅。开轩见水不见山,却向图中看挥洒。高斋素笔悬清风,仿佛坐我林崖下。群峰奔驰势如马,绿树人家面平野。层阁忽从天际来,飞泉远自峰头泻。半山云气千峰白,满谷霞生万岩赭。野桥日落行人稀,幽径花开知者寡。萧溪闲居昼多暇,坐对此图看不舍。平生况复能食力,春作锄犁躬自把。短蓑朝耕陇上云,长檠夜落书边灺。有时归来面盟鸥,鲸吸春醅知几斝。登高或着谢傅屐,带酒何妨远公社。临池每解学来禽,对客犹知论裹鲊。醉中邀我赋长篇,老我才疏不堪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萧溪先生的居所坐落在喜好的乐山上,房屋靠近溪流显得十分幽雅。打开窗户看到的是溪水而非青山,只能从图画中欣赏山的景色。在高斋里以清凉的微风为背景挥毫作画,感觉好像坐在山林之下。画中的群山像马一样奔腾,绿树和人家的房顶面向平坦的原野。突然间从天空出现的高楼,飞泉从山峰顶部流下。半山的云气使山峰变白,整个山谷的丹霞覆盖在岩石之上。夕阳下的野桥没有几个行人,幽静的小径上花儿盛开但知道的人很少。萧溪闲暇时在居所里观看此画而不舍得放下。他生平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春天耕种时亲自拿着锄头和犁。穿着短蓑在田间耕作,晚上则在灯火下读书。有时候回来面对相识的鸥鸟,品尝春酒如同鲸鱼吸水般畅饮。偶尔登高时穿上谢傅的木屐,带着酒水去远方参加公祭活动。常常在池塘边学习绘画,招待客人时谈论食物的做法。醉酒之中邀请我写一篇长诗,但我年老才疏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萧溪:地名,位于中国某处。
2. 结屋:构筑房屋。
3. 轩: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这里指窗户。
4. 高斋:寓所书房。
5. 素笔:毛笔的一种,以兽类毫毛制成。
6. 清风:清凉的微风,比喻清廉之风。
7. 仿佛:似乎;好像。
8. 层阁:重叠的山阁。
9. 峰头:山峰之巅。
10. 半山云气千峰白:形容云雾缭绕的群山,表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11. 万岩赭:诸多红褐色的岩石。
12. 幽径:僻静的小路。
13. 知者寡:了解的人少。
14. 春作:春季农耕劳作。
15. 锄犁:农具,用于耕地翻土。
16. 短蓑:简易的雨衣。
17. 朝耕:早晨耕种。
18. 陇上云:田野上空缭绕的云气。
19. 长檠:灯台,灯火摇曳状。
20. 书边灺:书籍旁的烛火逐渐熄灭。
21. 鲸吸:形容豪饮,饮酒如鲸鱼吸水般畅快。
22. 春醅:新酿的酒。
23. 谢傅屐:谢安所穿之木屐,比喻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24. 带酒:喝酒时带的用具。
25. 远公社:远离尘世的乡村生活。
26. 来禽:一种鸟,以果为食。
27. 对客:接待客人。
28. 裹鲊:用盐腌制鱼肉等食材的方法。
29. 长篇:篇幅较长的文章。
30. 才疏:才能不足。
去完善
赏析
《题山水障子为萧溪耕者赋》是元代诗人张掞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古诗。这首诗以山水画卷为背景,展现了萧溪耕者在山水画中的闲适生活场景。诗中将山水画卷中的景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萧溪耕者巧妙结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画卷。
首联描述了萧溪先生的居住环境:结庐在水边,环境清幽雅致。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这位耕者的与世无争。
颔联通过“开轩见水不见山,却向图中看挥洒”的描述,将读者引入画卷之中。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颈联至尾联则是诗人在画卷中所见景物的细致描绘:层峦叠嶂,飞瀑流泉,红花绿树,云雾缭绕,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画面中既有辛勤劳作的农民,也有悠闲自得的水鸟,还有晚归的行人和静谧的小径,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韵味。
结尾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萧溪耕者的钦佩之情。面对这样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感到自己才疏无法将其完全呈现出来,这无疑是对萧溪耕者美好生活的高度赞誉。
总体来看,这首诗歌通过对山水画中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萧溪耕者悠然自得、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受。同时,也让我们对元代的田园风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山水障子为萧溪耕者赋》是张掞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张掞作为唐朝官员,对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国家的动荡局势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这一年里,张掞的个人生活也颇为波折。他在朝廷任职,却因战乱和政局不稳而深感忧虑。同时,他的家人也在战乱中离散,这使得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庭幸福的渴望交织在一起。
在那个时代,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在这个艰难时期,仍然有许多像张掞这样的官员和普通百姓在努力维持着生活和社会秩序。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