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喜晴

标题包含
喜晴
风生柳港雨晴初,尘鞅何曾识我庐。燕僦落红沾几席,日移嫩绿上琴书。伤春未许樽无留客尤怜馔有鱼。自觉归田便野性,不妨竟日带经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吹拂柳岸雨后初晴,尘土与烦恼未曾进入我的茅庐。燕子暂居枝头,落红粘在座椅上,阳光推移,嫩绿爬上琴书。尽管悲伤春天过去,却不愿拒绝客人,尤其喜欢菜肴中有鱼。自己觉得归隐田园更接近自然本性,所以一天到晚研读诗书、耕种田地也不足为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柳港:即柳溪,泛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2. 尘鞅:尘世纷扰的烦恼。 3. 燕僦:意指燕子在春天时筑巢安居。 4. 樽无留客:表示不用为宴席中的酒菜操心。 5. 归田:辞官回乡。 6. 野性:自然的本性,这里指简朴的生活态度。 7. 竟日:整天。 8. 带经锄:手持经书耕种田地,形容一边务农一边读书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喜晴》这首描绘了诗人内心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田野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春风吹拂柳巷、雨滴刚停的晴天景象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燕子栖息在花朵之上,阳光逐渐照亮嫩绿的小草,都在昭示着春天的到来。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诗人甚至觉得没有必要留下客人,因为他已经很满足于眼前的田园生活。同时,他觉得自己回归田园后的野性并未改变,甚至可以一整天都在田间耕种、阅读经典著作,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于恬淡自然的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其开阔的心态以及对自由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细节的把握,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晴》是宋代诗人张掞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时期(1067年-1085年),此时正值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张掞的个人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官职,但后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辞官归隐。在归隐期间,他关注民生疾苦,体察民情,并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首《喜晴》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诗歌中,张掞以雨后初晴的景象描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他将阳光、空气、雨水等自然元素融入到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传达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和平、富庶、公正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