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杂赋四首 其一
野路经行处,危桥入径迂。牛身栖燕子,鸢爪带鸡雏。水涸鲜鳞少,村荒好树无。斜晖山敛夕,渡口立斯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杂草丛生的路上行走时,曲折的小路引导着我们跨过一座危险的桥梁。牛背上栖息着燕子,老鹰的爪子上带着刚孵出的鸡雏。河水干涸,鱼儿稀少;村子荒废,缺少繁茂的树木。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群山;渡口旁,我们稍作停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野路经行处:描述郊外乡村的道路。
2. 危桥入径迂:描绘了一座曲折的小径上的危险桥梁。
3. 牛身栖燕子:指燕子栖息在牛的身上。
4. 鸢爪带鸡雏:描述了老鹰带着雏鸟的画面。
5. 水涸鲜鳞少:河水干涸,鱼儿稀少。
6. 村荒好树无:村庄荒废,没有美好的树木。
7. 斜晖山敛夕:夕阳西下,阳光斜照在山上。
8. 渡口立斯须:在渡口短暂停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田园情怀。诗中通过对“野路”、“危桥”、“牛身”、“鸢爪”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和生机盎然。同时,通过“水涸鲜鳞少”和“村荒好树无”的描述,反映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最后,诗人以“斜晖山敛夕,渡口立斯须”收尾,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居杂赋四首 其一》是清代诗人张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康熙年间(约公元1662年-1722年),正值清初平定战乱、恢复国家秩序的时期。在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荡和清朝初年的战火后,中国社会逐渐恢复了宁静。在这个背景下,张掞以村居生活为题材,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岁月的渴望。
张掞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文学教育。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成年之后,清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张掞虽然才华横溢,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让他感受到了极大的挫败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
在康熙年间,中国社会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出来,人民开始关注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对战争和政治的关注转向了对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绘。张掞作为一位敏锐的诗人,捕捉到了这个变化,他的《村居杂赋四首 其一》正是对这个时期的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