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杂赋四首 其三
茅屋坐来晚,蒸藜一饭余。僧归云起后,农罢月生初。单处唯忧病,穷居赖剩书。田家欣雨足,吾意始安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简屋暮至时,尚有余热饭菜。待和尚归来云雾升起,农民结束劳作月亮刚刚升空。独居唯恐病痛,贫穷也靠剩余的书为伴。田舍人家因雨水充足而欣喜,我心安稳。
去完善
释义
1.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简陋而经济实惠,为古代平民所居住。
2. 坐来:坐着的时候,意指时间过去。
3. 蒸藜:将野菜蒸熟食用。藜是一种野菜,可以食用。
4. 单处:单独居住,孤身一人。
5. 忧病:担忧生病,担心身体健康问题。
6. 穷居:贫困的生活状态,此处的穷不是指贫穷,而是指孤独和无助。
7. 剩书:闲暇时读的书,这里指儒家经典。
8. 雨足:雨量充足,雨水丰沛。
9. 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安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村居杂赋四首 其三》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诗的首联“茅屋坐来晚,蒸藜一饭余”描述了诗人所在的简陋居住环境以及简单的饮食,体现了诗人与世无争、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颔联“僧归云起后,农罢月生初”描绘了傍晚时分,僧侣归去,农人收工的景象,给人一种祥和与宁静之感。
颈联“单处唯忧病,穷居赖剩书”表现了诗人独居时的忧虑与疾病的困扰,同时也透露出他靠读书来消磨时光的无奈。尾联“田家欣雨足,吾意始安居”则传达了诗人看到农民因雨水充足而欢欣鼓舞,内心也感到安宁和满足的情感。
整首诗以诗人自我为中心,通过对他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恬静、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居杂赋四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张掞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张掞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田园风光和表达人生哲理为主。在这个时期的北宋,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墨客热衷于通过科举考试谋求功名。然而,张掞在科举道路上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就,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怀疑。
在《村居杂赋四首 其三》这首诗中,张掞通过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种心境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宋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