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过春时。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风浦萧萧帆过疾,烟空漠漠鸟来迟。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许独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的小茅草屋周边柳枝低垂,又是旅途中的春天时光。雨水使得青苔爬满了墙壁,蛙类在满是水的砚池里生活。风吹过的岸边船行迅速,烟雾弥漫的天空鸟儿来得慢。避免喧闹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只有窗下的幽静竹林才知道我的心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天的开始。2. 丁卿:诗人朋友的雅号。3. 江上茅堂:江边简陋的住所。4. 柳四垂:柳树披散下垂的枝条。5. 旅次:旅行期间,旅途中。6. 春时:春天的时光。7. 苔蚀:苔藓侵蚀。8. 悬琴壁:挂有琴的墙壁。9. 水满:水池充满水。10. 蛙生:青蛙在水中游动。11. 洗砚池:洗砚台的水池。12. 风浦:风吹过的岸边。13. 萧萧:风声。14. 帆过疾:船只快速经过。15. 烟空:烟雾弥漫的天空。16. 漠漠:朦胧的样子。17. 鸟来迟:鸟儿来得晚。18. 避喧:避开喧闹的地方。19. 心事:内心的想法。20. 何人解:谁能理解。21. 窗下:窗户下面。22. 幽篁:竹林。23. 独知:独自知道。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立夏夜晚作者拜访丁卿草堂的场景。首先描绘了江上的茅屋和低垂的柳枝,说明了时令正值春天。然后通过描写苔蚀悬琴壁和水满洗砚池两个细节,表现出环境的潮湿和宁静。接着以“风浦萧萧帆过疾”和“烟空漠漠鸟来迟”展现了傍晚时的动态与静态之美。最后,诗人借窗外竹林抒发了自己寻求心灵慰藉的心情,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寂寥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是宋代诗人张掞的一首描绘立夏时节景致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4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张掞,因应举不第而困于布衣之身,过着平淡的田园生活。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段内,南宋朝廷正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屡次南下侵犯,使得南宋疆土日趋萎缩;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不断爆发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局势,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改革朝政,以图强国富民。然而,当时的高宗皇帝却沉湎于享乐,不思进取,导致国家局势日益危急。
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张掞选择了避世隐居的生活,与好友丁卿共同徜徉于田园山水之间。这首《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正是诗人在这段时间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