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杂赋四首 其二
鳦鸟巢何僻,莎鸡语更悲。藏舟悬水屋,阑路隔蔬篱。客至儿童喜,家贫犬鼠饥。谋生嗟计拙,飘泊度明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燕子把巢筑得偏远,蟋蟀的叫声更显悲伤。小船停在水边的房屋下,菜园里的篱笆将道路隔断。有客人来孩子们都很开心,但家里贫穷连老鼠都挨饿。为了生活感叹计划不周,漂泊的日子在光明的日子里度过。
去完善
释义
1. 鳦鸟:即燕子,因其能传信故称“鸟”。
2. 莎鸡:一种昆虫,又称“纺织娘”。
3. 藏舟悬水屋:指渔船在水上停靠,用绳索固定。
4. 阑路:意指残破不堪的路。
5. 蔬篱:以菜为墙的简陋院子。
6. 家贫犬鼠饥:形容家中贫困,连狗和老鼠都挨饿。
7. 谋生嗟计拙:感叹谋求生计的办法很笨拙。
8. 飘泊度明时:漂泊不定地度过光明的时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生计艰难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鳦鸟巢何僻,莎鸡语更悲”,描写了鸟儿在偏僻的地方筑巢,而莎鸡的叫声更显悲伤。这里的对比或许暗示着诗人的心境,寓情于景,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
颔联“藏舟悬水屋,阑路隔蔬篱”,以舟船和水屋的形象,表现出乡村生活中的宁静和淡泊,而用“阑路”和“蔬篱”勾勒出农村邻里之间的亲切与自然。
颈联“客至儿童喜,家贫犬鼠饥”,描绘了家境贫寒的现实,却以儿童的欢喜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这一联传达出诗人对于家庭温暖和人性的善良的理解。
尾联“谋生嗟计拙,飘泊度明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计艰难的自嘲和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诗人漂泊不定,却也努力度过这明媚的时光,寓含着希望和努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居杂赋四首·其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64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而诗人张掞则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盛,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这个时代也是战争的阴霾笼罩下的时代,民不聊生,百姓疾苦。这种时代的反差,让诗人张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