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晴出游归偶赋
江雨夜来歇,日出残氛散。掩书下帷行,独步泾边岸。岸竹泛晴光,泾流乱以灿。清风吹浏浏,谁识水上涣。冷言正无聊,偶遇如此粲。因与陟崇岗,逍遥远寻玩。澄波浩如天,青山卷若幔。是时秋谷登,严霜绿条换。益悲时节移,未由脱忧难。一身风尘羁,百年斯过半。何以自解颜,床头理文翰。蝇头数千言,一一手自窜。常约谢公屐,每笑阮生锻。共吟只伤须,多书亦劳腕。有时或忘餐,终朝更迟冠。亲朋邀以觞,烂酣岂须算。醉中感今昔,悲哉发一谚。归来卧林榻,久矣成扼腕。长歌扣牛角,清夜何由旦。谁识梓人工,未解承移墁。飘零岁云晚,短发风中乱。兹辰偶游瞩,浩然复兴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雨后停歇的夜晚,太阳出来驱散了余雾。合上书本,独自漫步在江边小径。岸边竹林的阳光,伴随着河水的跳跃。轻轻的风吹过,谁能看透水面下的变化。此刻无语又无聊,但突然间遇见这样美好的景色。于是一起爬上山岗,无拘无束地欣赏这美景。湖泊清澈如同天空,青山如同绿色的帷幕。现在是秋天稻谷收获的时候,绿叶被霜染成了黄色。愈加悲伤时间推移,无法摆脱忧愁和困扰。人生被困在风尘之中,已过了大半生。怎样才能自我安慰?只能把精力投入诗词文章。尽管蝇头小楷写得密密麻麻,但却都是亲自修改的成果。时常计划着去户外旅行,嘲笑阮生的打铁生活。我们共同吟咏这些诗篇,感受到的只是时间的消逝,写了那么多,手也感到疲劳。有时会忘记吃饭,整天都在忙著写文章。朋友亲戚邀请我去喝酒,我总是尽情畅饮,不需要担心喝醉。在醉意中感慨现在与过去,可悲的是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回到家中躺在床上,长久以来都为之扼腕不已。常常唱歌让人扣牛角而歌,通宵达旦不能入睡。谁知道木匠的心思,他们还没有明白转移重心的道理。岁月飘零已久,头发在风中飘散。今天偶然路过这里,再次为世事感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泾边岸:泾水岸边。泾河,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条河流。
2. 浏浏:形容风的声音。
3. 水上涣:比喻心灵的净化。
4. 冷言:不热情的话语。
5. 粲:灿烂,美好。
6. 澄波浩如天:形容水面广阔清澈如同天空。
7. 秋谷登:秋天稻谷丰收。
8. 绿条换:绿叶变黄。
9. 风尘羁:旅途艰辛。
10. 文翰:文章,文学。
11. 蝇头数千言:形容文章篇幅小但内容丰富。
12. 谢公屐:晋朝谢灵运所穿的一种木鞋,登山用。
13. 阮生锻:指东汉名士阮脩拾铁锻磨的故事。
14. 共吟只伤须:一起吟诗时只感叹胡须的稀疏。
15. 多书亦劳腕:写作多了也会劳累手腕。
16. 烂酣:尽情畅饮。
17. 觞:古代饮酒器,这里代指喝酒。
18. 烂醉:喝得大醉。
19. 今朝:现在。
20. 梓人工:木匠。
21. 未解承移墁:没有学会如何继续施工。
22. 飘零岁云晚:年岁已大,生活依然漂泊不定。
23. 林榻:树林中的床铺。
24. 扼腕:形容失望、愤怒的情绪。
25. 长歌扣牛角:击打牛角唱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秋天出游、欣赏美景的情景。首联“江雨夜来歇,日出残氛散”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为下文铺垫了一个美好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展现了诗人独自漫步在江边,欣赏着阳光照耀下的竹林和清澈的河水。此时,清风拂面,诗人心境愉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自己偶然遇到了这样美丽的景色,于是决定攀登高山,尽情游玩。
在诗人的眼中,湖水如同天空一般浩渺无垠,青山犹如绿色的帷幕。此时的秋日稻谷丰收,但寒霜却让绿叶变黄。这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忧虑依然无法摆脱。诗人感慨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尘世的羁绊,人生已过去了一半,却依然无法释怀。为了排遣心中的烦恼,诗人开始专心写作,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朋友相约饮酒作乐,醉酒之中感慨时光的无情。诗人回来后躺在床上,心情复杂,难以入睡。深夜里,诗人唱起了歌曲,感慨人生的无奈。尽管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困境,诗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感叹岁月无情,头发已经花白。然而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晴出游归偶赋》是明朝诗人张掞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初期,即公元1368年至1644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明朝的建立使得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张掞在此时期的生活际遇并不明确,但从他的诗作来看,他似乎对游历和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晴朗的天气里,诗人出游归来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张掞生活的时代,明朝初期的社会相对稳定,但仍有不少战乱和灾害。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爱恋,这也是张掞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篇的重要原因。同时,明朝初期的文化发展也较为繁荣,诗歌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学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