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祝通直甘露诗二首 其一
圣心天意两无违,露洒文昌若应机。
甘自蜜房分瑞液,莹疑蟾窟借圆辉。
遍装丛柳春争丽,高应晴空午不晞。
岂止臣民胥鼓舞,故应殊裔亦心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上的心意和天意并无相悖,就像露水降在文昌阁(古代儒家尊奉的神祇)那样顺其自然。如同蜜蜂从花中采蜜然后分发给大家品尝,那闪烁的光芒好像月亮的盈满。柳树间的春光犹如神工,晴空中的阳光也显得格外明亮。这样的景象不仅仅让我们的子民欢欣鼓舞,也让外国友人倾心向往。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来和诗。
2. 祝通直:祝洙,字子望,直秘阁,赠通直郎。
3. 文昌:星名,又称文昌帝君,这里指代皇帝。
4. 应机:应时应机。
5. 蜜房:蜜蜂的巢穴,这里比喻甘露的来源。
6. 瑞液:吉祥的液体,这里指甘露。
7. 莹疑:明亮的样子。
8. 蟾窟:月宫,这里指天空。
9. 争丽:争相展示美丽。
10. 晴空:晴朗的天空。
11. 晞:晒干。
12. 胥:全,都。
13. 殊裔:边远地区。
14. 心归:心悦诚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甘露的降临,表现了诗人对于皇帝圣心的敬仰和对国家兴旺的期盼。首联“圣心天意两无违,露洒文昌若应机”,表示皇帝的圣心和天意是无缝对接的,而甘露在文昌洒落就像是顺应时机。颔联“甘自蜜房分瑞液,莹疑蟾窟借圆辉”,意味着甘露如同从蜜房中分出,它那晶莹的光泽似乎来自月亮的光辉。颈联“遍装丛柳春争丽,高应晴空午不晞”,暗示了甘露滋润了柳树,使春天更加美丽,而在晴空的照耀下,中午时分也不干涸。尾联“岂止臣民胥鼓舞,故应殊裔亦心归”,意味着甘露带来的不仅仅是臣民的鼓舞,也让异族人民也心向往之。整首诗通过描绘甘露这一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谐、昌盛、万民共庆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祝通直甘露诗二首 其一》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慕容彦逢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70年前后,正值北宋中期,朝政较为稳定。
在这个阶段,慕容彦逢的人生经历颇丰。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位,颇有政绩。然而,慕容彦逢也经历过宦海沉浮,他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曾被贬谪出京。这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治理,并将这些感悟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慕容彦逢所处的时代,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朝堂之上党争不断,权力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彦逢通过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综上,这首古诗是在北宋中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反映了慕容彦逢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