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桥
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
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
徘徊念今昔,领畧到渔樵。
傥有山中隠,凭谁为一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风吹拂着我的短发,我再次渡过这座长长的桥。树木凋落,水面波光粼粼显得空旷,亭子孤独地立在那里,影子在摇曳。我在徘徊中回忆起过去的时光,领略到渔夫和樵夫的悠然生活。假如我有幸在山中隐居,谁会为我引荐呢?
去完善
释义
《过洋河桥寄子由》陈师道
晓船簸荡萦洄疾,夜鼓锵鸣省署空。
枕上相逢梦犹北,灯前已报寒从东。
去完善
赏析
《过长桥》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过桥时的所见所思。诗中的“西风吹短发”和“木落波空阔”展现了秋天的萧瑟气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过桥时的心境。
接下来的“亭孤影动摇”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孤独感。而“徘徊念今昔,领畧到渔樵”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的“傥有山中隠,凭谁为一招”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渴望,希望能有人邀请他一同过上这样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长桥》是南宋诗人张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左右。这一年,张栻已经60多岁,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积极整顿政治,选拔贤能,推动新法。
在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阶层地位上升,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建言献策。然而,南宋中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金国屡次南侵,政权更迭频繁。在这个背景下,张栻等人倡导恢复儒家传统,提倡务实之风,力图振兴国家。
诗中,张栻描绘了过桥时所见的景色:“长桥卧波平,残月挂柳青”。这两句诗以长桥、残月、柳树等景物,展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的忧虑。接下来的两句诗:“微风动衣袂,幽思满溪亭”,则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