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记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为士子肄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以待四方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蠡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侯竦然曰“是故章圣皇帝加惠一方,本劝励长养以风天下者亦可废乎?”乃命郡教授婺源郭颖董其事,鸠废材,用余力,未卒岁而屋成。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规,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既成,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夫子在当时虽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湘西有一所古老的书院,背靠山陵,面对深谷,土壤肥沃,泉水清澈。这里是一代文人墨客求学的地方。起初,在开宝时期,由郡守朱洞首次兴建。这所书院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经历41个年头,房子不断得到修缮,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李允则担任州官后,向朝廷申请并请求在书院藏书。那时,书院的院长周式因品行高尚而著名。
在祥符八年,周式被邀请来到宫殿,任命为国子学主簿,然后回到书院执教。从此,书院的名字闻名于世,众多学子接踵而至,络绎不绝。然而,到了绍兴辛亥年,战事纷乱,书院遭受严重破坏,仅剩十分之一。虽然有人关心,但也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经过数年的废弃,书院变为一片荒芜。
直到乾道元年,建安的刘侯上任后,剪除奸佞,百姓生活安宁,于是他开始整修学校,探访儒雅之士,希望能振兴教育事业。湖南地区的学者们联名请求恢复书院。刘侯听了之后非常激动地说:“这是以前皇帝对当地人的关爱,原本是为了引导鼓励他们成长并成为社会的栋梁。难道我们应该放弃吗?”于是他命令郡教授郭颖负责此事,搜集废旧材料,投入剩余力量,不到一年时间就重建了书院。
新书院共有50间房屋,大体上恢复了原貌。还在正殿里供奉了先圣孔子的画像,画了70位弟子,并在讲堂北侧增加了藏书。建成后,郭颖催促更多的学生前往参观,大家都被那里的美丽山水和宁静的环境所吸引,流连忘返。他们认为这里是聚会交流的好地方,确实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接着,郭颖对大家说:“刘侯之所以做这件事,不仅为了让你们能够和睦相处,轻松交谈,更是为了决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获取功名。同时,也是为了让你们能够学习优雅的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传播真理,造福人民。”
人们在生活中,都有各自的性情,但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目标,因此需要依靠圣贤的指导。从古至今,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关系的重要性,让人们相亲相爱,进而实现王道。孔子虽然在当时不能实践他的理想,但他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答案就是:仁爱。仁爱是人类共同的心意,遵循自然规律,治理世界,主宰万物。现在,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手可以触摸,脚可以行走,甚至在吃饭、睡觉、说话和行动的时刻,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真理的存在,这就叫作仁爱。
然而,生活中存在很多诱惑和陷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只有明白了天理和人欲的区别,才能理解追求仁爱的艰辛。孟子的仁爱理论十分深刻,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对看到的任何事情都充满仁爱之心,那么他就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古代的人之所以远远超过其他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推广他们的仁爱理念。谈到尧舜之道,都是从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开始的。通过观察一个人在走路时是快还是慢,或者当看到一个孩子即将掉入井中的瞬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具备同情心,也就是仁爱的开端。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其中的道理,并将它牢记于心,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奇妙,体会到仁爱的真谛。等到我们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将能与天地共存,与鬼神同在,长久不衰,永无止境。这就是圣贤们传承下来的精华,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终生不懈吧!
刘侯希望我能为此写篇记文,于是我写下这些话,用来激励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们要时刻铭记刘侯的美德,同时也要以此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湘西:古代湖南西部,即岳麓书院所在地区。
2.开宝: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3.四方学者: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士人。
4.祥符:北宋真宗赵恒年号。
5.国子学主簿:宋代国子监官职,负责管理书籍。
6.诛心:诛灭邪恶之心,比喻禁止邪念。
7.课试:科举考试。
8. 徐行疾行:形容言行举止稳重敏捷。
9. 侧隐之心:同情、怜悯之心。
10.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 事业满天下: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广泛。
12. 督促:勉励,鼓励。
去完善
赏析
《岳麓书院记》描绘了岳麓书院的地理环境、创建背景及刘侯重建书院的过程。张栻在记中指出,刘侯重建书院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科举功名,而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以济世救民为己任。
文章强调,孔子倡导的教育宗旨在于引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发扬人性中的仁爱之心。通过明确仁爱的概念,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孔孟之道的理解,并提出修身养性的方法。认为只有坚持修养,体会生生之妙,才能领悟仁之大体。
全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富有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岳麓书院记》是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张栻在公元1167年所创作的散文诗。此时,张栻已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从昔日的状元及第到如今的闲居乡野,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反思。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时期,战乱频仍,百姓疾苦。然而,南方的湖南地区相对安定,岳麓书院更是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张栻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的一段宝贵时光,广泛交游,对学问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段时间里,张栻深切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价值,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关键。因此,他写下这篇《岳麓书院记》,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并以此激发后世的读书人勤学向善,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努力拼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