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岳百咏 松径
夹路成行一様清,吟风筛月自亭亭。
云章正写人间瑞,坐待云根长茯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路两旁整齐清洁,在风中低语,月光下亭亭玉立。这是书写人间祥瑞的诗篇,期待在云雾缭绕的山间生长出茯苓(一种药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艮岳: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座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2. 李质:宋朝文人,生平不详。
3. 松径:这里指松树林间的小路。
4. 夹路成行:路边种满了松树,形成了一条小径。
5. 一様清:形容松树整齐划一的清洁面貌。
6. 吟风筛月:指风吹过松叶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如诗歌般美妙;月光透过松叶洒在地上,如同筛子过滤一般。
7. 亭亭:独立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松树挺拔的姿态。
8. 云章:指文学作品或诗章。
9. 人间瑞:人世间的美好景象。
10. 云根:指松树根部,比喻为云雾之源。
11. 茯苓:一种中药材,生长在松树下,可以入药。
去完善
赏析
《艮岳百咏·松径》是南宋诗人李质的一首描绘松树的诗。此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首句“夹路成行一样清”,描述了松树沿着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情景。这里的“清”字不仅指松树的形象挺拔、清秀,还暗示了松树林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清新之感。
第二句“吟风筛月自亭亭”,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风骨与气质。风吹过,松涛如吟;月升起,松影婆娑。这些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同时,“亭亭”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松树傲然独立的姿态,体现了松树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云章正写人间瑞”,表明松树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古代文化中,松被赋予了长寿、吉祥等寓意,因此在诗歌中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云章”,是指诗词歌赋中的赞美之词,用以表达对松树的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坐待云根长茯苓”,以茯苓的生长过程比喻松树的成长与发展。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需要长时间的孕育才能形成。诗人借此表达了松树不畏艰难、坚韧生长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传递出对松树的期盼,希望它茁壮成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吉祥之物。
总之,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松树的风采和精神,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艮岳百咏 松径》是南宋诗人李质的作品,创作于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
在宋高宗统治时期,他试图通过推崇文化和艺术来提振国家的士气。在这个背景下,李质创作了《艮岳百咏 松径》等一系列描绘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展示了他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为南宋初年的文人,李质生活在社会动荡、国家积贫积弱的时期。他的一生中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但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显著成就。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并未受到影响。在他的笔下,山水之美、人情之暖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