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金石台

标题包含
金石台
江上岧峣百尺台,摩挲尘迹但徘徊。 不辞浊酒三杯醉,坐对晴空万里开。 楚泽风烟随处好,仙家桃李有谁栽。 黄花过了梅花发,待我扶藜得复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畔高耸百尺台,抚去尘土来回踱步。 不推辞饮三杯浊酒,坐享晴空望向远方。 楚地泽国风光无限,神仙家宅桃李盛开。 菊花过后梅花绽放,期待我能再次归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岧峣(tiáo yáo):高耸、陡峭的样子。 2. 摩挲(mó suō):抚摩、摸索。 3. 楚泽:泛指楚国境内江河湖泊的水网地带。 4. 仙家:神仙居住的地方。 5. 黄花:此处指菊花。 6. 梅花:此处指梅树的花。 7. 扶藜(fú lí):拿着藜杖。藜杖是用藜木做成的拐杖,常用来比喻隐士或老者。
去完善
赏析
《金石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江上的百尺高台时的所见所思。开篇便以“江上岧峣百尺台”形象地展现了台阁的宏伟气势,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在此感慨岁月匆匆,只能抚摸着台阁的尘迹不断徘徊。诗人端起浊酒,饮下三杯,借此表达他的豁达情怀。坐在晴空万里的环境之下,诗人目光所及之处是充满风烟的楚泽之地,这使得他更加向往仙家的桃源生活。最后两句“黄花过了梅花发,待我扶藜得复来。”则暗示了诗人还会再来探访这个令他流连忘返的地方。整首诗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一幅江山如画的壮丽画卷,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石台》是南宋时期诗人曾季貍的一首名篇。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地区作为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流连。 曾季貍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热爱文学和绘画。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挫折之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在这段期间,他曾多次游览江南水乡,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金石台》。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社会虽然相对安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一方面,汉族士人对于北方金国的入侵感到痛心疾首,希望通过恢复中原来光复汉室;另一方面,由于南宋政府的腐败无能,广大农民饱受剥削压迫,民不聊生。这些时代背景也影响了曾季貍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