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对雪
匽薄一樽酒,栖迟双鬓毛。
随风散檐雪,卷地作秋涛。
汉使去不返,边人寒更劳。
谁当如李愬,乘间缚酋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喝一杯淡酒,慢慢品味人生的双鬓白发。
随着风吹,屋檐上的雪渐渐消失,就像秋天里的波涛一样卷起落下。
汉朝的使者去了就不回来,边疆的人们在寒冷的季节里更加辛劳。
谁能像李愬那样,趁着间隙捉拿首领呢?
去完善
释义
1. 匽:地名,指燕地,即今北京一带。
2. 薄: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斟酒。
3. 栖迟:游息、淹留的意思。
4. 汉使:汉代的使者,这里泛指朝廷派遣到边疆地区的官员。
5. 李愬:唐朝将领,曾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他在唐德宗年间成功平息了淮西之乱,因功被封为凉国公。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抒发诗人忧国情怀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一幅风雪交加、波涛汹涌的画面,令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随风散檐雪,卷地作秋涛”,这两句诗把风雪中飞舞的雪花和翻涌的浪涛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深挂念。“汉使去不返,边人寒更劳”,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和对边关将士的关心之情。他渴望能有像李愬一样的将领,能够率领士兵奋勇杀敌,保卫家园。这种情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家国情怀的热烈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人对雪》是宋代诗人林季仲的一首描绘雪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时期,即公元960-1279年。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1090年-1125年),文人墨客喜爱借景抒情,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感悟。
在这个时期,林季仲(1100年-1141年)作为南宋初期的文人,其作品充满了才情与婉约之美。他在政坛上曾担任过多项职务,历任御史台主簿、吏部郎中等要职。然而,在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林季仲的人生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他曾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后在孝宗朝得以平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会在诗歌中加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这首《和人对雪》中,林季仲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渴望在纷扰世界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