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 潺玉亭
至人泉石心,俚耳便丝竹。
酾渠逗清泠,朝夕淙寒玉。
试听自然声,不减云璈曲。
却返倒闻机,五音常自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至人心中有山泉石头般的质朴,不讲究庸俗的音乐。
疏导沟渠让流水潺潺,就像每天早晚都在聆听清脆的玉石之声。
仔细倾听自然的声音,比天上的音乐更加美妙。
回到内心,能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和谐,五音之间相互协调,充满满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至人: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2. 泉石心:比喻隐逸之心,超脱世俗纷扰的高尚情操。
3. 俚耳:寻常百姓之耳,形容听惯了民间音乐的耳朵。
4. 便:习惯。
5. 丝竹:古代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6. 酾渠:疏导水流的渠道。
7. 逗:引起。
8. 清泠:清凉的水。
9. 淙寒玉:形容流水潺潺如碧玉一般清脆动听。
10. 试听:试听音乐。
11. 自然声:自然的声音,如水流鸟鸣等。
12. 云璈曲:形容美妙的音乐。
13. 却返:回转。
14. 倒闻机:原意是把自己置于宁静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听到自然的声音。这里是说,抛开繁杂的音乐,自然之声本身就足够美妙。
15. 五音:中国古代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代表五个音阶。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 潺玉亭》中,吴师孟借描述潺玉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至人泉石心"一句道出了诗人的心境,他渴望在山水泉石之间得到心灵的慰藉。"俚耳便丝竹"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喧闹的厌倦,转而追求天籁之音的自然之声。"酾渠逗清泠"四句描绘了泉水潺潺流过清泠之地的景象,强调了这一美景所带来的心灵愉悦,胜过了世间一切美妙的音乐。"却返倒闻机"则是诗人用道家的"倒闻机"理论比喻人们要学会倾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从大自然的和谐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整体来看,此诗将道家思想与审美情趣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古诗《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 潺玉亭》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文人吴师孟。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85年左右,正是南宋孝宗时期的时期。
在当时的南宋社会,虽然内部政治较为稳定,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外部环境的压迫,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忧虑和恐惧。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吴师孟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对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深感忧虑,因此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潺玉亭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另一方面,吴师孟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高,他曾担任过知州、尚书等职务,因此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诗中通过对潺玉亭的描绘,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和建议。
总的来说,这首古诗《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 潺玉亭》是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的体现,展现了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