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 月台
雅意待蟾光,烦襟期爽快。
无云点太清,远贤周色界。
天光浄琉璃,露下真沆瀣。
勤渠谂后人,宜葺不宜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优雅之意等待月亮升起,烦躁的心情期待畅快淋漓。
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点缀,远方圣贤们的境界如色彩般宽广。
月光如水如琉璃般洁净明亮,露水下的真实世界如梦如幻。
勤勉的人们啊,要记住古人的教诲,应该修整而非破坏。
去完善
释义
《月台》:这首诗歌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赏月场所——月台。在古代,人们喜欢在月圆之夜聚集在月台上赏月,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蟾光:指月亮的光芒,这里用来形容月台的明亮。
2. 烦襟:指烦闷的心情。
3. 太清:天空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4. 远贤:远方的贤人,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的朋友或者家人。
5. 周色界:这里的“周”是环绕的意思,“色界”是指有颜色的世界,这里用来形容月台的景色美丽。
6. 天光浄琉璃:形容月光如同纯净的琉璃般明亮。
7. 露下真沆瀣:这里的“沆瀣”是指露水,这句意思是月光下的露水晶莹剔透。
8. 勤渠:勤劳的人。
9. 谂:知道、了解的意思。
10. 葺:修缮、整理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 月台》以月台为题,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和心境。诗人首先表达了期待赏月的心情,认为这样可以使人感到清爽舒畅。接着,他描述了月台的景观,虽然没有乌云遮挡,但月亮的光辉却显得格外明亮,仿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照亮了整个宇宙。
在这优美的月色下,诗人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如同品尝甘露般的精神享受。同时,他也提醒后人,珍惜这样的美景,应该维护和修复月台,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美丽的夜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月台》这首古诗出自南宋著名诗人吴师孟之手。这首诗意境优美,表达出诗人在月色下观赏亭台楼阁的惬意心情。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唱和之作,应与章质夫(宋代文学家)的《成都运司园亭诗月台》相呼应。
创作于南宋时期的这首诗,发生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金兵南下侵犯中原,朝廷偏安江南一隅。然而,吴师孟作为一位文人雅士,在战乱的岁月里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他借助诗词表达自己对美与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向往,传递出人生哲理与生活态度。
《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月台》的创作背景还与当时的园林文化息息相关。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造园艺术空前繁荣。诸如成都等地的园林,成为文人墨客聚会、品茗赋诗的场所。吴师孟通过此诗展现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