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送中济经略侍郎赴镇庆州得元字

标题包含
奉送中济经略侍郎赴镇庆州得元字
远驭寡上策,羁縻有前言。 平生徙戎论,感慨江应元。 家世近三河,游历多塞垣。 谁言一方面,十载滞上恩。 前日诏书下,旌麾方及门。 部曲已稍集,始知旗鼓尊。 边书尚羽急,戍卒仍云屯。 东山旧部落,自昔为墙藩。 铦锋固可用,内实须禾虋。 胸中自有策,肯为浅见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述了战争和战争的忧虑,并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心情。 从诗中的“远驭寡上策”我们可以得知,作者认为远程控制是少数明智的策略。而“羁縻有前言”表示对过去的承诺和束缚感到困扰。 诗人接下来回忆起自己的一生都在思考如何移民的问题,感叹不已。他在 “家世近三河,游历多塞垣” 这两句中提到自己出生在三河流域,并在边疆有过丰富的经历。 在诗的后面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谁言一方面,十载滞上恩”。这表明尽管有人可能会质疑他的观点,但他在政府中有十年的经验。 最后,他提到了军队的到来和部下的聚集,意味着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然而,边境依然紧张,士兵们仍然需要保卫家园。
去完善
释义
1. 驭:驾驭、控制;寡:少;上策:最佳的策略或方法。 2. 羁縻:安抚、笼络;前言:先前的言论或意见。 3. 徙戎论:关于迁徙边疆民族的意见和建议。 4. 江应元:此处可能是指江应元的观点或者建议。江应元是南宋抗金名将,有徙戎之说。 5.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6. 塞垣:指边疆地区。 7. 一方面: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 8. 滞:停留;上恩:皇上的恩典或恩赐。 9. 旌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此处借指军队。 10.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这里借指士兵或军队。 11. 羽急:急速的军情报告。 12. 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 13. 云屯:如云聚集,形容众多。 14. 东山:山东地区的山脉,这里借指边疆地区。 15. 墙藩:城墙和外藩,这里借指边疆防线。 16. 铦锋:锐利的兵器;禾虋:一种谷物,这里借指农业和经济实力。 17. 胸中:心中、心里;浅见:肤浅的看法或认识。
去完善
赏析
王钦臣的这首诗《奉送中济经略侍郎赴镇庆州得元字》,通过对时政和军事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中济经略侍郎的尊重和敬佩之情。诗中提及的“远驭寡上策,羁縻有前言”,意味着在治国安邦方面,应注重长远规划,而不仅仅是依靠武力解决问题。这种观点与作者的家世背景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王钦臣强调“平生徙戎论,感慨江应元”,表明他关注民生问题,忧虑国家的安危。他对中济经略侍郎的能力充满信心,认为对方能够处理好边疆事务,为国家建功立业。此外,他还提到“胸中自有策,肯为浅见论”,进一步强调了中济经略侍郎的才能和智谋。整首诗充满了对中济经略侍郎的敬意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奉送中济经略侍郎赴镇庆州得元字》是宋朝著名诗人王钦臣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045年左右,正值北宋中期。当时朝廷正面临着边疆危机,需要选拔贤能之才抵御外敌入侵。在此背景下,王钦臣写下了这首赞美中济经略侍郎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王钦臣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历任地方官职,后因直言敢谏被贬谪到偏远地区。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生活,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北宋朝政腐败,边境战事频繁。特别是庆州一带,常常受到西夏军队的侵扰。为了保卫国土,朝廷不得不选派忠诚勇敢的大臣担任边关重镇的镇守使。中济经略侍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踏上征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