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使辽回竟恭敏李公席上作

标题包含
使辽回竟恭敏李公席上作
穹庐三月已淹留,白草黄云见即愁。 满袖尘埃何处说,李家池上海棠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月来一直呆在这个穹庐里,看着外面的白草和黄云,心中充满忧愁。 无处诉说满袖的灰尘,只好到李家的池塘边的海棠洲走一走。
去完善
释义
1. 穹庐: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这里借指辽地。 2. 三月:指诗人滞留辽地的三个月时间。 3. 淹留:指长时间停留。 4. 白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变白。这里借指辽地的荒芜景象。 5. 黄云:黄色尘土形成的云状物,这里形容辽地的沙尘天气。 6. 李家池:唐代李泌的宅园,这里借指恭敏李公的住处。 7. 海棠洲:海棠花的花期在春末夏初,此时辽地尚为荒凉,因此诗人以此表达思乡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使辽回竟恭敏李公席上作》是宋代诗人王钦臣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辽国滞留三个月的生活情景。首句“穹庐三月已淹留”表现了作者在辽国的逗留时间之长,以及他的思乡之情。次句“白草黄云见即愁”则以辽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惆怅。接着,“满袖尘埃何处说”写的是作者在辽国生活的疲惫不堪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句“李家池上海棠洲”则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景色的眷恋,也暗示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全诗通过对作者在辽国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回竟恭敏李公席上作》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钦臣的作品。创作于北宋末年,公元1094年前后。 在这段时间里,北宋王朝政治腐败,外患严重,辽国屡次侵扰边境,民不聊生。作为一位富有爱国情怀的文人,王钦臣决心为国家排忧解难,于是接受朝廷任命出使辽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纷争。然而事与愿违,他在辽国的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在艰难的谈判过程中,王钦臣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和国家命运的沉重。 使辽归来后,王钦臣受邀参加了一场宴会,席间与李公共论国家大事。此时正值黄昏,满目苍凉,诗人内心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诗中以“边烽”和“烟波”暗喻边疆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