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试学士院试罢作
翠木阴阴白玉堂,老来方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树木在阳光下投下阴影,映照在白玉般明亮的大堂上。步入老年之时,我在此处尝试写作新的篇章。夕阳西下时,刚刚写完《长杨赋》,然后轻松地拂去书画上的尘埃,欣赏着墙上的画作。
去完善
释义
翠木:绿色的树木,此处用来形容树木的茂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白玉堂:古代朝廷官员办公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科举考场。
老来:年纪大了的时候。
方:正在。
长杨赋:古文中的一种文体,用于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这里指代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
日斜: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分,傍晚的时候。
拂:轻轻擦拭,扫除。
尘埃:尘土,指科举考试结束后的轻松心情。
画墙:有壁画或装饰图案的墙壁,这里指翰林院的墙壁。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召试学士院试罢作》中,诗人王钦臣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自己晚年文学生涯的感慨。首先,诗人用“翠木阴阴白玉堂”来形容翰林院的庄重与气派,这里的“翠木阴阴”既是指翰林院外的绿树成荫,也是暗示了翰林院中的学子才学横溢、风华正茂。紧接着,诗人以“老来方此试文章”表达了自己已年至晚年的现实,虽然岁月流逝,但他仍然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接下来的两句,“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则描述了诗人在完成考试后的悠闲时光。夕阳西下,考试的紧张氛围渐渐散去,诗人掸去尘埃,欣赏着墙上的书画,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恬淡。整首诗充满了宁静和谐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后依然坚守初心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召试学士院试罢作》是宋代诗人王钦臣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74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王钦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际遇也与科举息息相关。他在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誉为“才子”。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取得好成绩。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终于在公元1074年,他通过了召试学士院的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士人。
在诗中,王钦臣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感慨和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他用“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来描述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同样在科举道路上奋斗的人的同情和共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