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马记天官设,班图地里新。 善谈方亹亹,青简见彬彬。 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 正辞堪载笔,终翼作良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峤(644年-713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李峤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唐高宗调露年间(679年-680年),李峤登进士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繁华的天街之上,设置马厩的马道清晰可见,全新的地理地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城市面貌。在这里,人们善于用生动有趣的言辞交流,仿佛通过那些古老的竹简,可以看到昔日文人的风采。在这繁华的世界里,刚听闻汉朝诞生的东方朔与曾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的荆轲,他们的故事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正统典故。所有的言辞都可用来记录世间的美好,而这些美好,终究会为那些贤良之臣留下宝贵的财富。
去完善
释义
1. "马记":指古代的驿站制度,用于传递政府公文。这里用来象征国家政治制度的运行。 2. "天官设":天官是中国古代星官名之一,代表官吏的职责所在。这里用来强调政府官员的设置和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转。 3. "班图":古代地图的一种,这里是地理分布的象征。 4. "善谈":擅长说话,能言善辩。这里指的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5. "方朔":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文人,以机智著称。这里用来形容一个有智慧的人。 6.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曾试图刺杀秦王嬴政。这里用来比喻一个勇敢而忠诚的人。 7. "正辞":正直的言论,这里指文人的直言不讳。 8. "堪载笔":能够担当记录历史的职责,这里是赞誉文人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9. "终翼":最终希望,这里是表达作者对文人能成为国家栋梁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
赏析
《史》这首诗描绘了历史的重要性与神秘性。诗中“马记天官设”一句,通过描绘“马记天官”这一形象的设置,展现出历史的生动画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接下来的“班图地里新”则表达了作者对地理和历史的独特理解,揭示了历史在地理层面的变迁。 诗人通过“善谈方亹亹,青简见彬彬”描述了历史学家的学术精神和严谨态度,表达了对历史学者的尊敬之情。同时,这句诗还传达了通过对古籍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真相的含义。 紧接着的“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两句,通过对汉代名士东方朔以及战国刺客荆轲的引用,揭示出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这两句使得整首诗更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最后,诗人以“正辞堪载笔,终翼作良臣”结束全篇,意味着一个具有正直品质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历史学家,最终会成为国家的重要助手,对社会有所贡献。这首诗歌颂了历史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展示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史,题曰:“李峤”。这首五言律诗是唐朝诗人李峤的佳作。据学者研究,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即公元712年至756年之间。 在唐代,科举制度逐渐成熟,文人墨客纷纷致力于学问和文学创作,以实现自身价值。李峤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和官员,自然也在其中。他才华横溢,屡次考取功名,其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赋等多个领域。然而,尽管他名声在外,官场上却并不得志。他曾因与权臣斗争而遭到排挤,最终在一片流言蜚语中退居二线。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盛唐繁荣昌盛,国力空前强大;另一方面,朝政日趋腐败,官场黑暗。李峤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虽然自身的才能得到了认可,但终究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体现,如《史》一诗中所述:“史籍所载,历历皆陈迹;空言纪人事,焉用刻金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