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庆观寻裘司直碑

标题包含
天庆观寻裘司直碑
长廊钟鼓静无哗,白发高人自煮茶。 可惜断碑无觅处,石坛微雨落松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长的走廊里钟声和鼓声静静地回荡,没有嘈杂的声音,一位满头白发的隐士正独自烹煮香茶。遗憾的是,那块断裂的古碑无法找到下落,在布满青苔的石台上,细细的雨丝飘洒着,落在松叶上。
去完善
释义
《天庆观寻裘司直碑》是南宋诗人郑会的作品。以下是注释: 1. 郑会:南宋诗人,字文翁,号玉峰山人。他是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晚年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2. 天庆观:古代道观名。位于钱塘。 3. 寻:寻找。 4. 裘司直碑:裘司直的纪念碑。裘司直,宋代官员,生平不详。 5. 长廊:指天庆观的长廊。 6. 钟鼓:佛教寺庙中的钟和鼓,用于召集僧众、报时等。 7. 静无哗:形容环境宁静,没有嘈杂的声音。 8. 白发高人:指年老的道士或隐士。 9. 自煮茶:自己烧水煮茶,这里表现的是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 10. 可惜:令人惋惜。 11. 断碑:残缺的石碑。 12. 无觅处:找不到的地方。 13. 石坛:石制的祭坛。 14. 微雨:细雨。 15. 松花:松树的花,这里指松花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天庆观寻找故人碑刻的情景。首句“长廊钟鼓静无哗”描述了天庆观庄严肃穆的环境,体现了宗教场所的宁静气氛。接着“白发高人自煮茶”,通过描绘一位老者在此地独自煮茶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寂静的氛围。诗人以老者的形象为载体,传达了生命无常、岁月沧桑的感慨。 然而,尽管此间环境幽静宜人,但诗人遗憾地发现“可惜断碑无觅处”,那块承载着他与友人共同记忆的碑刻已经消失无踪。这一发现不禁让人感慨世事的无常和岁月的残酷。诗人的失落之情在“石坛微雨落松花”中得以传达,湿润的石阶上散落着松花粉,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逐渐消亡。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旧的情绪以及人生短暂的哀愁,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庆观寻裘司直碑》是南宋诗人郑会所创作的一首咏史诗。郑会,字有极,号东涧遗老,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南宋时期的历史记载。关于他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中期至13世纪初,即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关系紧张,战争不断,民生疾苦严重。诗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这也为他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郑会曾任职于南宋朝廷,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尚书吏部员外郎等职。他虽身处官场,但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在诗人的这一人生阶段,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于历史的反思成为其诗歌的重要主题。 此外,诗人在创作这首《天庆观寻裘司直碑》时,正是南宋科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之时。此时,士人阶层对于政治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许多文人志士选择隐逸山林,寄情于诗歌创作。而郑会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综上所述,《天庆观寻裘司直碑》的创作背景可以概括为:在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郑会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士人,对现实生活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才华和修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