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策后作
射策明时愧不才,敢期青律变寒灰。
晴怜断雁侵云去,暖见醯鸡傍酒来。
箭发尚忧杨叶远,愁生只恐杏花开。
曲江春浅人游少,尽日看山醉独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译为:“在测试我的才华时,我感到羞愧,因为我并没有期待过自己的才华能得到提升。
晴天里,我哀怜那离群的孤雁,逐渐消失在云端;温暖的日子里,我喜欢看到那些像酒一样微小的生命靠近我们。
射箭时,我仍然担忧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如同春天的到来总是让人忧虑杏花会盛开一般。
曲江的春天很短,游人稀少,我整日醉心于观赏山景,然后独自回家。”
去完善
释义
1. 射策:古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
2.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3. 青律:指春天。
4. 寒灰:比喻失去生机的草木或事物。
5. 断雁:离群的大雁,这里表示孤独的心情。
6. 醯鸡:醋上的小虫,这里指小的家禽类。
7. 杨叶:指射箭的目标。
8. 杏花开:指春天的到来。
9. 曲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的河流。
10. 春浅:春天刚开始的时候。
11. 尽日:整天。
去完善
赏析
《射策后作》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他参加科举考试后的复杂情感。全诗以射策这一古代科举考试形式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在明时的愧疚、期盼、忧虑与孤独等情感变化。
首联“射策明时愧不才,敢期青律变寒灰”表达了作者在考试中感到惭愧的复杂心境。尽管身处盛世,但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期望科举能改变命运,就像那看似无用的青律难以变成寒灰。
颔联“晴怜断雁侵云去,暖见醯鸡傍酒来”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晴朗的天空中,大雁逐渐远去;温暖的阳光下,蚂蚁围绕着酒瓶忙碌。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也暗示了自己渴望远离世俗纷扰的心情。
颈联“箭发尚忧杨叶远,愁生只恐杏花开”表现了作者的忧虑。考试如同射箭,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认可,如同射箭时担心箭矢够不到杨叶。同时,他又担忧自己因为忧愁而错过了美好的春天,仿佛杏花会在他担忧的时候悄然绽放。
尾联“曲江春浅人游少,尽日看山醉独回”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曲江边独自徘徊的场景。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游人稀少,他整日沉浸在山水之间,借酒浇愁。最后两句诗传达出卢肇失意落寞的心境,也是对前途未卜的无奈感慨。
总之,《射策后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科举考试中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又有对自己命运的担忧。这首古诗堪称卢肇的代表作,深受后人喜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射策后作》是唐代诗人卢肇创作的一首描绘科举考试场景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93年,即唐昭宗年间。在这时期,唐朝的国势已经逐渐衰落,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疾苦重重。
卢肇,出身贫寒,凭着自身勤奋努力在科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在这一年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参加考试的经历和心情。在他的笔下,射策考试不仅是一场选拔人才的竞争,更是一次展示士人风采和精神追求的过程。
同时,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由原来的“门第世袭”向“贤能举荐”转变,这使得平民百姓有了更多机会跻身仕途。然而,这种变革也引发了各种弊端,如作弊、徇私等问题,给科举考试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卢肇在诗中表达了对公平竞争的期许和对科举制度完善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