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闻杜鹃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销歇。
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春天的二月份,山中的杜鹃鸟开始鸣叫,然而此时大部分的植物已经停止了生长。绿树并不等待微风的吹拂,而啼鸟还在不停地啼哭。深夜已至,窗户旁的灯火已经暗淡,而南山上的森林间还不时传来杜鹃鸟的叫声。你说你要回家去,但你也无处可归,你又何必再说什么来伤害我的感情呢?
去完善
释义
1. 山中:在山林中。
2. 二月:指春季的第二个月份,即农历二月。
3. 闻杜鹃:听到杜鹃鸟的叫声。杜鹃是春天的代表鸟类之一,其叫声被古人认为是春天的象征。
4. 百草争芳:各种花草竞相开放,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5. 销歇:消失,停止。这里指花朵凋谢。
6. 绿阴:绿色的树荫,形容树木生长繁茂。
7. 薰风:和煦的南风,指春天的风。
8. 啼鸟:鸣叫的鸟儿。
9. 区区:形容真诚恳切的样子。
10. 自流血:指杜鹃鸟的羽毛是红色的,传说它日夜悲鸣至吐血为止。
11. 北窗:指北方的窗户。
12. 三更:古代时辰制中的第三更,约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之间。
13. 南山:指南边的山。
14. 高林:高高的树林。
15. 言归:指回归现实,回到生活中。
16. 无归处:没有归宿的地方,表示迷茫或无奈的心情。
17. 何用:何必,表示不需要。
18. 多言:过多的话语。
19. 伤我情:伤害我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山中杜鹃的啼鸣景象,诗人通过对声音、环境以及时间的描写,展现了山间生活的寂静与深沉。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闻杜鹃》是南宋诗人洪炎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56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金兵南侵,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洪炎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诗词歌赋,青年时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官。然而,好景不长,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洪炎失去了官职,流落民间。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洪炎通过描写山中杜鹃的啼鸣,表达了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对战争和时代的忧虑。杜鹃鸟在古代被视为哀愁的象征,而洪炎在此处用它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洪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以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