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峰笋用公实韵
绕寺千林笋,高低逐涧丘。
参差舒凤尾,突兀长猫头。
入鼎资甘脆,残杯且罢休。
会须堪小艇,裁作海楂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围绕着寺庙周围的竹林里,竹笋高低错落,沿着溪流生长。
它们参差不齐地伸展着竹叶,就像凤凰的尾巴在舒展;有的竹笋高耸突出,就像猫儿的脑袋一样。
这些竹笋被用作烹饪的材料,滋味甘甜而脆口,品尝完之后就把杯子里的剩余菜肴丢弃吧。
不妨用它们来制作成小艇,让它像海楂一样在水面上漂浮。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宝峰:指的是宝华山,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北部。
2. 笋:竹子的新芽,这里指宝华山的竹笋。
3. 公实:可能指唐代文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的一位友人。
4. 千林:众多的树林。
5. 涧:山间的小溪。
6. 丘:山丘。
7. 参差:形容竹林的长势错落有致。
8. 凤尾:形容竹子的形状像凤凰的尾巴。
9. 突兀:形容竹笋生长的快速。
10. 猫头:一种竹笋的品种。
11. 鼎:古代烹饪器具。
12. 资:供给。
13. 甘脆:味道甜美而爽脆的食物,这里指竹笋。
14. 残杯:喝剩下的酒。
15. 罢休:停止。
16. 会须:必须。
17. 小艇:小型的船只。
18. 裁作:制作成。
19. 海楂:一种海生植物,果实可食用。
20. 浮:漂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有趣的画面:围绕着寺庙的竹林里,竹笋们竞相生长,有的高,有的低,顺着山涧和丘陵蜿蜒分布。竹笋们争相伸展着它们优美的“凤尾”,犹如翩翩起舞的凤凰展翅。同时,一些竹笋则以傲然的姿态脱颖而出,它们的形状酷似一只只跃出水面、仰天长啸的猫头鹰。
诗人通过对竹笋生长的细致观察,既赞美了竹笋的生命力和坚韧品质,也寓意了文人墨客对才华横溢的追求与渴望。从笋的甘脆口感联想到人生的乐趣,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最后的两句则是表达了诗人期望与自然为伴,享受美好时光的愿景。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峰笋用公实韵》是南宋诗人洪炎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这首诗意在赞美竹笋的品质和节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洪炎正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生活阶段。在此之前,他曾经因为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但在公元1164年被重新起用。在这段时间里,他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有机会关注自然,欣赏美丽的风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南宋初期。当时,南宋政权刚刚建立,国家局势尚不稳定,战争与矛盾依然存在。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对现实的忧虑之中,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将生活中的美好融入诗歌创作中。这种创作倾向在洪炎的这首《宝峰笋用公实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