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一
冻雨连三日,春膏过一犂。 寺桥杯渡水,村径橇行泥。 燠若生旸谷,寒收岂石犀。 欲穷洪范理,夕室有青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洪炎"这个人物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此人在历史或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显著,因此没有详细的记录。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信息,例如他的全名、生卒年份、职业等,我将尽力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三天的连绵冻雨过后,春天终于来临了。寺桥旁的渡口水流湍急,村里的道路上还留有冻雨的痕迹。太阳在炎热的山谷中升起,寒冷渐渐被驱散,像是来自犀牛的神秘力量。要想探索洪范的道理,只能在夜晚的房间里点起青藜火烛,独自思考。
去完善
释义
1. "冻雨":指寒冷的雨水,这里的"冻"是寒冷的意思。 2. "春膏":指春雨,这里的"膏"是油脂,引申为滋润。 3. "犁":农具,用于翻耕土地。 4. "寺桥":寺庙旁的桥梁。 5. "杯渡水":用杯子舀水渡过河,这里形容河水不深。 6. "村径":乡村的小路。 7. "橇行泥":用橇在泥泞的路上行走。 8. "燠若生旸谷":如同生活在温暖的太阳下。"燠"同"热","旸谷"指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9. "石犀":古代放在宫殿前的石头雕像,这里用来比喻寒冷的消退。 10. "洪范":即《尚书·洪范》,古代一部关于治国之道的经典著作。 11. "青藜":青藜杖,古人读书用的手杖,这里表示要深入研究治理之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后的自然景象与温暖阳光。诗人通过描写冻雨、春膏、寺桥、村径等景物,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清新的田园风光画卷。其中,“冻雨连三日,春膏过一犂”是诗人对于春天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受,表达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寺桥杯渡水,村径橇行泥”则是对春天景象的具体刻画,描绘了春雨滋润后的溪水、乡村小路和人们的欢快活动,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在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表达了对于春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中还蕴含了儒家洪范之理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探索和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诗人在临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心情极度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到附近的山林、湖泊游玩,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年夏季,天气持续阴雨,诗人无法外出游玩,心情也受到影响。然而,就在诗人失望之际,天气突然放晴,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焕发生机。诗人欣喜若狂,立刻写下了这首《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