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将去宝峰诵老杜更欲投何处赋五言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将去宝峰诵老杜更欲投何处赋五言三首 其二
更欲投何处,穷猿不择林。 低回竹柏语,惨戚钟鱼心。 邑邑出门泪,行行度岭吟。 西江如可吸,在处海潮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洪炎"这个人物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此人在历史或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显著,因此没有详细的记录。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信息,例如他的全名、生卒年份、职业等,我将尽力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你现在还想投奔哪里呢?像无家可归的猿猴一样不挑树林。 在竹林和松柏间徘徊,心中的哀伤如同寺庙的钟声和江边的鱼群。 唉声叹气地走出家门,眼泪不禁落下;行走在山岭之间,口中念念有词。 如果可以的话,就像西江之水那样吸吮着无尽的哀愁,无论何时何地,那海潮般的声音都会在心头回荡。
去完善
释义
1. "更欲投何处":指作者离开故乡长安之后,不知该何去何从,表达了他的迷茫和无奈之情。 2. "穷猿不择林":比喻处境艰难时,只好随遇而安。这里借用猿猴在森林中寻找庇护之所的情景,来描述作者的流离失所。 3. "低回竹柏语":形容诗人在听到竹子与松柏的对话后所产生的思绪万千之感。 4. "惨戚钟鱼心":通过钟声和鱼儿在水中游动时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凄惨情感。 5. "邑邑出门泪":诗人离家远行,心中充满忧愁和悲痛。 6. "行行度岭吟":一边前行一边翻山越岭,边行边唱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西江如可吸":用西江之水比喻连绵不绝的愁绪。 8. "在处海潮音":此处引用了佛教用语,意指无论在何处都能听到大海潮声般的诵经之声,诗人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更欲投何处”开篇,诗人化身为一“穷猿”,表现其四处碰壁、无处容身的困境。颔联中以“低回竹柏语”和“惨戚钟鱼心”构建出一片凄迷的境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挣扎。颈联“邑邑出门泪,行行度岭吟”则展现出诗人在艰难之际仍能保持坚韧的精神品质。尾联“西江如可吸,在处海潮音”则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的乐观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寓情于景、借物抒怀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去宝峰诵老杜更欲投何处赋五言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洪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即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洪炎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相互交织。他在年轻时便才华横溢,受到当时文学界的赞誉。然而,他的生活并不顺利,曾遭受贬谪之苦。在逆境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以诗歌为寄托,抒发心中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斗争激烈。儒家士人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在现实面前往往遭遇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炎通过对杜甫的敬仰和怀念,表达了自己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洪炎表达了即将离开宝峰寺时的感慨。他以杜甫的诗作为参照,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虽然前途未卜,但他依然坚定地投身于国家和民众的事业,体现了文人志士的担当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