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鼓山涌泉院
昔闻石鼓鸣,今作石鼓游。
击拊久已息,甲兵殊未休。
精庐庄严海,百室云雾浮。
维时当长夏,萧飒如凉秋。
高崖不见日,老木枝相樛。
灵泉发嵌窦,下注千仞沟。
向来经行人,颇以名字留。
俯仰百年内,磨镌遍岩幽。
石桥可坐卧,清绝无等俦。
众山合沓来,响答相献酬。
虽逢会心欣,未弭当世忧。
不知稽山上,复有胜处不。
六飞尚东巡,狐兔穴中州。
戈鋋塞河洛,冠盖集闽瓯。
堕此吠雪国,烈火烂不收。
炎飙方焚轮,赫曦欲停辀。
微生类焦谷,兹焉得依投。
一乘凌风翰,濯缨天汉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听说石鼓山的钟声,今日就来游览。
钟鼓声早已停止,而战争却仍未结束。
在山寺庄严肃穆的海潮声中,百间僧房如同云雾漂浮。
此时正当盛夏,但这里却感觉凉爽如秋。
悬崖峭壁遮住了阳光,古树枝干交错。
灵泉从石洞中涌出,向下流入千仞沟壑。
过往行人都因此地而留下名字。
转眼百年,岩石上遍布摩崖石刻。
石桥适宜坐卧,环境清净无比。
群山环绕,回响在山谷之间。
虽然心情舒畅,却无法消除现实忧虑。
不知稽山之上,是否还有更美的景色?
皇帝的车驾仍在东部巡游,中原大地上满是狐狸和兔子。
战乱使黄河、洛水之地满目疮痍,而官僚却聚集在闽越地区。
我被遗弃在这雪花飘零的国度,烈火熊熊而无法熄灭。
酷热的风正吹着焚烧的车轮,炽烈的阳光照得人无法驻足。
生命如同被烤焦的谷子,只能在这里暂且依靠。
愿我能驾驭长风,洗净帽子上的尘土,流向天河。
去完善
释义
1. 石鼓山:位于江苏宜兴南部,因山石形似鼓而名。
2. 涌泉院:位于石鼓山的寺庙。
3. 击拊:指战争。
4. 甲兵:铠甲兵器,借指军队。
5. 精庐:僧舍、寺庙的美称。
6. 庄严海:比喻佛像众多,金碧辉煌的庙宇。
7. 百室:形容寺庙众多。
8. 云雾浮:形容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9. 萧飒:凉爽、清凉之意。
10. 樛:树枝向下弯曲的样子。
11. 灵泉:清泉,这里指寺院的泉水。
12. 嵌窦:洞穴、岩洞。
13. 下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14. 向来:以往、从前。
15. 名字留:留下名字,即题诗或题词。
16. 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17. 磨镌:磨砺、雕刻。
18. 岩幽:指深山僻静之处。
19. 石桥:石桥,指寺庙前的石桥。
20. 等俦:同等、同类。
21. 合沓:密集、繁多的样子。
22. 响答:回声回应。
23. 献酬:敬酒、劝酒。
24. 当世忧:当时的忧患,暗指国家局势动荡。
25. 稽山: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一带。
26. 六飞:指皇帝的舆驾。
27. 东巡:皇帝巡游东方。
28. 狐兔穴中州:指中原地区战乱频繁。
29. 戈鋋:兵器,代指战争。
30. 河洛:黄河与洛水,代指中原地区。
31. 冠盖:官员的服饰和车盖,借指官员。
32. 闽瓯:福建、浙江一带。
33. 堕此:来到这里。
34. 吠雪国:指江南地区。
35. 烈火烂不收:形容战火蔓延,无法控制。
36. 炎飙:炎热的风暴。
37. 焚轮:燃烧的车轮,指战车。
38. 赫曦:炎热的阳光。
39. 停辀:停车休息。
40. 微生类焦谷:作者自喻,说自己像被焚烧的谷子一样弱小无助。
41. 兹焉:此地、这里。
42. 一乘:一辆车。
43. 凌风翰:乘风疾行。
44. 濯缨:洗涤帽带,表示超脱世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游览石鼓山涌泉院的诗篇。诗人在游览过程中,通过对石鼓山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忧虑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联“昔闻石鼓鸣,今作石鼓游”,诗人以石鼓山的传说开篇,既表达了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自己对游览石鼓山的向往。颔联“击拊久已息,甲兵殊未休”,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战争不息,民生多艰。颈联“精庐庄严海,百室云雾浮”,描绘了涌泉院的庄严肃穆和山中的云雾缭绕,展现了石鼓山的壮丽景色。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高山、老木、灵泉、石桥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石鼓山的美丽与宁静。然而,面对这些美景,诗人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而是表达了他的忧虑——“虽逢会心欣,未弭当世忧”。尾联“不知稽山上,复有胜处不”,暗示了诗人虽然游览过石鼓山,但他仍然渴望继续寻找更美好的地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石鼓山涌泉院》是宋代诗人洪炎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洪炎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南宋朝廷的重臣,但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受到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在这段时期,洪炎开始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开始关注山水田园,寻求心灵的慰藉。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众生活困苦。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文人墨客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洪炎通过对石鼓山涌泉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