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峰长老惟足求猫头笋
不识猫头笋,还思马祖山。
庭兰生旧茁,绷锦换新斑。
蕴玉争怀宝,登盘想饫餐。
分甘须剩㔉,远助一瓢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能理解猫头笋的人,可能还在怀念马祖山。
院子里的兰花在老地方茁壮成长,绷起的锦缎上又换上了新的斑点。
宝石般的竹笋埋藏在泥土中,人们争相品尝,把盘子堆得满满的。
享受美食之余,应该留给别人一些,这样才能帮助到远方那些贫困的朋友。
去完善
释义
1. 猫头笋:指形状像猫头的竹笋。
2. 马祖山:位于福建的一座山名,此处是借指宝峰长老惟足的住所。
3. 绷锦:指用织有图案的丝织物装饰。
4. 新斑:指新生的花纹或斑点。
5. 蕴玉:指蕴藏着宝玉的山石。这里用来比喻宝峰长老的珍贵品质。
6. 怀宝:指怀抱宝玉,喻指宝峰长老的珍贵品质。
7. 登盘:指将竹笋摆放在盘中。
8. 饫餐:指饱餐美味。
9. 分甘:分享美味。
10. 剩ٙ:剩余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从宝峰长老惟足求猫头笋》,作者是宋朝诗人洪炎。诗中描述了诗人向宝峰长老惟足请求猫头笋的情景。“不识猫头笋,还思马祖山”,首联点明诗的主题,即求笋之事,同时也暗示出诗人与宝峰长老的深厚交情。接下来的“庭兰生旧茁,绷锦换新斑”,则通过对庭院中兰花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也侧面反映出竹笋生长的环境特点。
在描写竹笋时,诗人用“蕴玉争怀宝”来形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竹笋内部蕴含着的丰富营养,以及其珍贵之处。而“登盘想饫餐”一句,则通过想象品尝美味竹笋的场景,展现出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分甘须剩除法,远助一瓢箪”,表明诗人希望能将这份美味的竹笋分享给远方的朋友,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末年,诗人洪炎创作了这首《从宝峰长老惟足求猫头笋》。在这个时期,诗人洪炎的生活并不安定,时常奔波流离。他的诗作也因此深受影响,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北宋末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炎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在这首《从宝峰长老惟足求猫头笋》中,他通过对猫头笋的赞美,表达了对淳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宝峰长老惟足是诗人的朋友,他们共同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动荡时局中。诗人通过向朋友寻求猫头笋,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关爱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