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中夏雨寒
五年胡骑秽中原,四月江南尚薄寒。
入昴谁能移太白,来朝我亦见呼韩。
灌坛风雨行将戢,陋巷箪瓢且自宽。
红日再中天地正,泥涂不辱汉衣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达五年的动乱中,入侵者玷污了这片富饶的土地,到了四月的时候,江南仍然微寒未尽。
我们当中有谁能如神话中的英雄般,通过移山填海的方式让太白金星迁移?朝鲜半岛的政治人物也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或许风暴和台风即将结束,我们可以从短暂的安慰中获得一些宁静。即便生活简陋,我们也可以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
太阳再次升起在正中央时,天地间充满了正能量;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也要保持尊严,捍卫国家的尊严。
去完善
释义
1. 石门:古县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
2. 中夏:指夏季之中旬,即农历四月。
3. 胡骑:此处指金国骑兵。
4. 秽:玷污,破坏。
5. 中原:指黄河流域的中国中部地区。
6. 薄寒:微寒,轻度寒冷。
7. 入昴:古人认为太白星主兵事,当它运行到昴宿附近时,就预示有战争发生。此处是作者讽刺金兵入侵。
8. 太白:即金星,古代认为是战争的预兆。
9. 来朝:指明天早上。
10. 呼韩:东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此处以之比喻宋徽宗。
11. 灌坛:传说周文王遇大雨,斋戒祈神止雨的地方。
12. 行将:将要。
13. 戢:收敛,止息。
14. 陋巷:简陋的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住处。
15. 箪瓢:形容生活贫困。
16. 红日:太阳。
17. 再中:中午时分。
18. 天地正:指天地之间正气凛然。
19. 泥涂:污泥。
20. 辱:受辱。
21. 汉衣冠:汉朝的礼仪制度,此处指宋朝的官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身处乱世、坚守气节的精神风貌。诗人以“五年胡骑秽中原”起笔,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紧接着通过“四月江南尚薄寒”,展示了江南地区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变化和自然气候特征。
诗人在第三句转向了占星术,通过“入昴谁能移太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接下来的第四句中,诗人借“来朝我亦见呼韩”,抒发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的第五句“灌坛风雨行将戢”,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莫测,并通过与上文的自然景观相联系,表现了诗人在乱世之中的无奈和忧虑。第六句“陋巷箪瓢且自宽”则表现出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品质。
最后两句“红日再中天地正,泥涂不辱汉衣冠”,是整首诗的高潮,诗人用日食这一自然现象作喻,象征着国家在战乱之后的复苏和重生,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尊严和民族文化的坚守。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的描述,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门中夏雨寒》是南宋诗人洪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1164年前后,即南宋孝宗时期。在这一年里,诗人洪炎因战乱漂泊至石门,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冷大雨,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遂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金兵的威胁。皇帝赵构在位期间,主张议和,以求暂时的安宁。然而,这个时期的战争局势并未因议和而有所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洪炎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开始四处奔波,关注民生疾苦。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民众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