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许子大王丰父圆明送春之作
鶗鴂能愁物外人,芳菲聊借梦中身。
要知琼刃非凡骨,信有金庭不尽春。
伯雅相将浮鸭绿,素娥应共踏蟾银。
休惊丽句同仙授,王许从来侍帝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鹃鸟能为尘世外的景物增添忧愁,美好的芬芳只能暂借梦境中的躯体来欣赏。
要知道琼玉般的刀锋并非寻常骨头制成,确确实实有着如同金庭仙境一般无尽的春光。
伯牙和子期一起遨游在绿色的湖泊之上,月亮里的嫦娥也应该一同踩踏着银色天空中的白玉盘。
不要对优美的诗句感到惊讶,它们仿佛是仙人所赐予的,因为自古以来,君王身边的文人才子们就是这样相伴左右。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依照他人诗歌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创作诗歌。
2. 许子大王丰父圆明:字面意思指宋朝许子大所作的《王丰父园亭记》。许子大:宋朝文人,擅长书画;王丰父:曾任北宋御史台的主簿,喜爱园艺。
3. 鶗鴂:即杜鹃鸟。
4. 芳菲:花香之意。
5. 琼刃:此处寓意自然美景。
6. 金庭:指传说中的黄金宫殿。
7. 伯雅:传说中的仙人名。
8. 鸭绿:这里指绿色的水。
9. 素娥:仙女名,这里用来形容月宫中的嫦娥。
10. 蟾银:月亮的光华。
11. 休惊:勿惊。
12. 丽句:优美的诗句。
13. 同仙授:指的是与神仙交流之意。
14. 王许:指王维、许浑二人,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风景诗。
15. 帝宸:天子的居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韵许子大王丰父圆明送春之作》是宋代诗人洪炎创作的五言律诗。全诗以春为主题,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浓厚的美感和哲思。
首联“鶗鴂能愁物外人,芳菲聊借梦中身”,以啼鴂(杜鹃鸟)的鸣叫声作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结束时的哀愁情绪。这里,诗人将自身置于物外人的位置,强调了其对春天的感慨。接着,诗人用“芳菲聊借梦中身”来形容梦境中的美好景致,暗示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一种惆怅之情。
颔联“要知琼刃非凡骨,信有金庭不尽春”,诗人以琼刃、金庭等意象,寓意春天的美好无法完全被记载,表现了春天的短暂和转瞬即逝。同时,这两句也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珍视和惋惜之情。
颈联“伯雅相将浮鸭绿,素娥应共踏蟾银”,诗人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想象空间,分别描绘了白天碧绿的湖水和夜晚明亮的月光,展现了春天里的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伯雅”指琴瑟之音,“素娥”代指月亮,这两个意象的结合,使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尾联“休惊丽句同仙授,王许从来侍帝宸”,诗人以“休惊”二字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信心,认为它并不逊色于仙人的佳作。这里的“王许”指的是诗人与好友许子大,表明二人都在皇帝身边担任官职,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视角,成功地捕捉到了春天的美好瞬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许子大王丰父圆明送春之作》是宋代诗人洪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18年至1125年间,也就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南侵,百姓生活困苦,而诗人洪炎也在其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巨变。
在这一时期,洪炎经历了从仕宦到归隐的转变。他曾担任官职,但因时局动荡,对官场产生了厌倦,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他更加关注自然景物和民间疾苦,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战乱时代的感慨。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唐宋之交,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唐朝的繁荣昌盛逐渐走向衰落,而宋朝则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复兴,文人墨客们更加注重个性解放和文化创新。洪炎作为一位诗人,受到了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