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阁
杰阁龙楼依翠微,中秋午夜望清辉。
桂枝委地三千尺,柏影垂坛四十围。
箫鼓或疑风雨下,云霞犹想锦帆飞。
只今井臼依然在,不见归来丁令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宏伟的楼阁倚着青翠的山坡,在中秋夜仰望明亮的月光。
桂树的枝叶覆盖了地面三千尺,柏树的影子在酒桌上投下了四十一圈。
远处的箫鼓声仿佛带着风雨,美丽的云彩如同飘扬的锦缎船帆。
如今那口井还在那里,却看不见归来的丁令威。
去完善
释义
1. 杰阁龙楼:形容逍遥阁的宏伟壮丽。
2. 翠微:指青翠的山峦。这里指逍遥阁所在的自然环境。
3. 中秋午夜:中秋节的夜晚。
4. 清辉:清澈的光辉,这里指月光。
5. 桂枝委地三千尺:比喻逍遥阁的高大,使用了一个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中有桂树,枝条长至地上。
6. 柏影垂坛四十围:描绘柏树影子落在地上的景象。“垂坛”表示树影落下的地方;“四十围”是形容柏树粗大的夸张说法,实际上没有确切的数据。
7. 箫鼓:指吹箫击鼓的声音。
8. 风雨:暗示声音的起源可能是风、雨或者人为的音乐演奏。
9. 云霞:指天空中的云彩和霞光。
10. 锦帆飞:引用古事。三国时期东吴的都督周瑜曾于赤壁之战中以船队扬帆起航对抗曹操,此处借以赞美逍遥阁周围美景如同古代繁华景象。
11. 井臼:打水和舂米的劳作,代指日常生活。
12. 丁令威:传说为辽东人,成仙化鹤归故里,寓意仙人回归故乡。诗句通过对比古人与当今现实,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节夜景的古诗词。诗人以楼阁、翠微为背景,表达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杰阁龙楼依翠微"一句中,"杰阁龙楼"象征着华丽的建筑,"翠微"则代表绿色的山峦,这两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诗的第二句"中秋午夜望清辉"中,"中秋午夜"指的是中秋节的夜晚,"望清辉"则表达了诗人对明月之光辉的欣赏。这一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中秋节夜景。
接下来的两句"桂枝委地三千尺,柏影垂坛四十围",描述了中秋之夜的景象。"桂枝委地"意味着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三千尺"则形象地表现出了香气的浓郁程度。"柏影垂坛四十围"则通过柏树的影子落在祭坛上,表现了夜晚的静谧气氛。
"箫鼓或疑风雨下,云霞犹想锦帆飞"两句,通过"箫鼓"和"云霞"的意象,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夜景的画面。"风雨"的出现,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而"锦帆飞"则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两句"只今井臼依然在,不见归来丁令威",则是诗人对现实的反思。"井臼"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丁令威"则是一个传说人物,他在人间历经沧桑,最后化作仙鹤离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超脱尘世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中秋节夜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逍遥阁》是南宋诗人洪炎创作的一首咏物抒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逍遥阁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渴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逍遥阁》的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却逐渐兴起了一种崇尚隐逸之风,他们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
其次,我们要关注诗人洪炎在创作这首诗时的人生际遇。洪炎是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但因为不满官场腐败,辞职回乡。在这段时期,洪炎开始关注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如《逍遥阁》一诗,便充分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虽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但文化领域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这种背景下,洪炎创作了《逍遥阁》等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渴望。
综上所述,《逍遥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诗人洪炎因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理想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