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偶成
金谿东行二十里,高即登山下临水。
乱山中断水横流,水际招提对山起。
丹青像设半泥涂,野僧一饭无钟鱼。
散策闲寻笋蕨芽,密林时逢桃李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金溪向东方行进二十里地,站在高处可以俯瞰山下流水。这一带山脉众多,溪水横流。在这里的水边,有一处寺庙依山而建。墙壁上的壁画和雕塑已经有些斑驳,而这里的僧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仅仅满足于一顿素餐。在散步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些竹笋和蕨菜,而在密林深处,也常常能遇到盛开的桃花和李花。
去完善
释义
1. 金谿:地名,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境内。
2. 东行二十里:向东行走二十里的距离。
3. 高即登山:立刻攀登高山。
4. 下临水:向下俯瞰河流。
5. 乱山中断水横流:在杂乱的山峦中,水流穿过。
6. 水际招提:指水边的寺庙。招提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寺庙。
7. 对山起:对着对面的山建造。
8. 丹青像设:绘画或塑像。此处可能指庙中的壁画或塑像。
9. 半泥涂:这里指部分被尘土覆盖。
10. 野僧一饭无钟鱼:形容荒野中的僧人,日常饮食简单,没有钟磬之声伴随用餐。
11. 散策:散步。
12. 笋蕨芽:竹笋和蕨菜的嫩芽,这里泛指新鲜的春季野菜。
13. 密林时逢桃李花:在茂密的树林间,偶尔能遇见盛开的桃花和李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洪炎在金溪县东行二十里的地方,登高望远,看到山水相映的美景。在山与水之间,有一座寺庙临水而建,虽已破败不堪,但仍有野僧在此修行。诗人漫步于山林之间,时而发现竹笋与蕨类的新芽,时而在密林深处遇见盛开的桃花和李花。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月十二日偶成》是宋代诗人洪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此时正值北宋文坛繁荣时期,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兴盛。
在创作这首诗篇时,洪炎正处在他人生的低谷期。在此之前,他因参与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谪至偏远之地,身心备受折磨。然而,尽管身处困境,他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洪炎常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宋朝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唱和,交流思想。洪炎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