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山二首 其二
越王名兹山,无复车马迹。绝顶有佳处,轩然大磐石。灵洞閟其中,神池荡其侧。云气朝夕生,合散一瞬息。吾闻王子搜,隐遁辞越国。玉舆去不返,丹灶锁荆棘。二仙出季世,故老犹记识。遗踪落人间,不稽传宝墨。我睎伯夷清,愿作老聃役。脱身尘𡏖外,救暍获三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越国的国王名叫兹山,如今已不见车马痕迹。在这座山的巅峰之处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大石下面隐藏着一个灵洞,旁边则是神池。云雾在此日夜交替,忽聚忽散,转瞬即逝。我听说王子搜为了躲避争斗,隐遁离开越国,他的玉石车驾没有再回来,炼丹的灶台被遗忘在杂草丛中。据说两位神仙从世间消失时,当地的老人还能记得他们的样子。然而他们留下的遗迹却成为人们口中的传说。我仰慕伯夷的清白高洁,我愿意像老聃一样,放弃尘世的纷扰,行善积德以救助众生。
去完善
释义
《越王山二首 其二》注释:
1. 越王山:位于浙江绍兴,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山上观战练兵。
2. 无复车马迹:意为越王山现在已经没有越王勾践时代的战争痕迹了。
3. 绝顶:山顶最高处。
4. 佳处:美好的地方。
5. 轩然:高大的样子。
6. 大磐石:巨大的岩石。
7. 灵洞:神秘的洞穴。
8. 閟:关闭。
9. 神池: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0. 荡:晃动。
11. 云气:云雾之气。
12. 朝夕生:形容云雾早晚生成。
13. 合散:聚集分散。
14. 一瞬息:一瞬间。
15. 王子搜: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
16. 隐遁:隐居避世。
17. 辞越国:离开越国。
18. 玉舆:皇帝的车驾。
19. 不返:指王子搜离开后未再回来。
20. 丹灶:炼丹的炉灶。
21. 锁荆棘:被荆棘丛锁住。
22. 二仙:传说中的两位仙人。
23. 季世:末世,衰败的时代。
24. 故老:老人。
25. 犹记识:还记得。
26. 遗踪:遗留的痕迹。
27. 落人间:流传到人间。
28. 不稽:无法考究。
29. 传宝墨:流传下来的珍贵墨宝。
30. 我睎伯夷清:诗人以伯夷为楷模,追求高洁的品质。
31. 伯夷:周朝初期的一位贤人,因不愿臣服于武庚,隐居于首阳山。
32. 清:清白,廉洁。
33.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4. 役:跟随。
35. 脱身尘𡏖外:摆脱世俗的烦恼。
36. 救暍:解救中暑的人。
37. 三益:三种益处。这里可能指越王山的山水、仙境对诗人的启示和帮助。
去完善
赏析
《越王山二首 其二》这首诗通过对越王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山巅巨石、灵洞神池等景观,同时通过王子搜的典故和二仙传说,传达了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伯夷清与老聃役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向往的高尚品质,以此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实现人生的价值。整首诗既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又富有优美的文学魅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王山二首·其二》是南宋诗人洪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65年至1173年之间,也就是南宋孝宗时期。在这期间,洪炎经历了南宋初年的战乱和家国之痛,同时也见证了一代中兴名臣的崛起。
洪炎身处南宋年间,当时金国攻占中原,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南宋成立。虽然南宋政权在江南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但北方大片国土依然沦陷在金人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南宋文人普遍存在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危机感。
洪炎作为南宋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感同身受。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积极投入到了抗击金人的斗争之中。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洪炎的政治理想并未完全实现。在此背景下,他以越王山为主题,创作了这组诗篇,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