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除夕火爆
驹隙光阴岁已残,门门竹爆共团栾。
烧成焰焰丹砂瑰,碎尽琅琅碧玉竿。
唤转韶光新景燠,辟除恶魅旧时寒。
主人从此占佳瑞,再入为霖洒旱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的流逝如同白马过隙,过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无比。火焰熊熊燃烧,红色如朱砂瑰丽夺目;爆竹声清脆响亮,如绿玉般的美妙音符。这声音带来了新的气象,驱散了过去的寒冷。主人因此感受到了美好的气氛,期待着未来的丰收和滋润。
去完善
释义
1. 驹隙:像马从孔隙中穿过一样,比喻时间过得很快,这里是形容时间的流逝。
2. 岁已残:指一年即将结束。
3. 团栾:团聚、欢聚的意思。
4. 焰焰:火光旺盛的样子。
5. 丹砂瑰:红色矿石,这里比喻燃烧的火光。
6. 琅琅:象声词,形容撞击声或玉石碰撞的声音,这里指竹子被烧断的声音。
7. 碧玉竿:绿色的竹子。
8. 唤转:改变、转换。
9. 韶光: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新的一年。
10. 景燠:温暖的景象。
11. 辟恶:驱除邪恶。
12. 魅:鬼魅,指邪恶的事物。
13. 旧时寒:过去寒冷的气氛。
14. 主人:指作者自己。
15. 佳瑞:吉祥的征兆。
16. 为霖:降下甘霖,这里指带来好运。
17. 洒旱干:缓解干旱的情况。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除夕之夜的热闹景象。诗人以“驹隙光阴”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岁月匆匆的感慨。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爆竹声声、火光冲天、竹竿破碎等细节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除夕夜的热闹气氛。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如“丹砂瑰”、“琅琅碧玉竿”等,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诗人还表达了新年新气象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除夕火爆》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诗人郑樵的一首描绘春节场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金对峙时期,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特殊时期,郑樵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关注。他在除夕之夜,亲眼目睹了百姓为了祈求来年平安而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内心充满了感慨。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观除夕火爆》,以此表达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家庭在除夕夜燃放烟花,以此祈求来年平安幸福。郑樵在诗中将这种民间习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