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漫兴时。
无事花边繙兔册,有时桑下课牛翳。
乍随父老看秧去,还共儿童斗草嬉。
偶物兴怀浑不奈,春来非是爱吟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来临并非为了写诗,而是在田间漫步时灵感涌现。闲暇时在花边翻阅兔子图鉴,时而到桑树旁学习牛的习性。偶尔陪着父辈去看望秧苗,还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闹。身边的景物触发了我的灵感让我难以抵挡,春天来临并非为了写诗。
去完善
释义
《春日田园杂兴十首》是宋代诗人陈舜道所作的一组诗歌,描述了春天田野里的景象和生活场景。下面是对其中第一首诗的注释:
1. 春来:春天到来的时候。
2. 非是:并非,表示否定。
3. 爱:喜欢。
4. 吟诗:创作诗歌。
5. 田园:农村田地,这里指乡村生活。
6. 漫兴:随意兴致所至。
7. 无事:闲暇的时候。
8. 花边:花卉丛生的边缘。
9. 繙兔册:翻阅关于兔子的书籍。这里可能是指古代一种关于狩猎和动物生活的书,因为兔子经常在田地里出现。
10. 桑下课牛翳:在桑树下的草地放牧牛群。翳,遮蔽,这里指草地。
11. 乍随:偶尔跟随。
12. 父老:年长的农民。
13. 看秧去:去看望种植的水稻秧苗。
14. 还共:还跟随着。
15. 儿童斗草嬉: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于现在的捉迷藏。
16. 偶物兴怀:偶然看到某些事物而激起情感和想法。
17. 浑不奈:完全无法忍受或控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春天的乡村生活中,偶尔翻阅关于兔子的书籍,或者在桑树下放牧牛群,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乡村生活。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体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诗人以“春来非是爱吟诗”开篇,表明自己并非刻意去创作诗歌,而是自然产生的诗意。这里的“吟诗”可以理解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接着,诗人描述了他在春天的田园生活中,如何在花边翻阅古籍、在桑树下课牛的惬意时光。这里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他与村民儿童的互动。他跟随父亲去观看插秧,还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热闹和生动。最后,诗人通过“偶物兴怀浑不奈,春来非是爱吟诗”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他的诗歌灵感来自于对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即诗歌应当源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田园杂兴十首是南宋诗人陈舜道创作的组诗,总共十首。这组诗歌描绘了春天田野间美丽的景象,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陈舜道生活在南宋末年,他的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战争。这个时期,由于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然而,尽管面临如此困境,陈舜道仍然坚持关注民间生活,关心百姓疾苦,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春日田园杂兴十首》这组诗中,陈舜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总的来说,《春日田园杂兴十首》这组诗是陈舜道在南宋末年这个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对春天田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